“合伙人”诱惑:越秀地产抛出国企版跟进计划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1-29 07:41:00

去年8月份,越秀地产(00123.HK)2014年年中业绩会上,香港投资人问了公司副总经理朱晨一个他们很着急很关心的问题,“越秀地产什么时候有高管持股计划?高管不为自己打工,怎么相信你能把公司管好?”这让朱晨很是触动,也很为难。当时的他,给不出具体说法,也没有时间表,唯一能肯定的是,“早晚会有”。

半年过去了,资本市场终于等来了第一缕消息。2015年1月19日,朱晨首次正式表态,越秀地产正在跟进合伙人制度,相关申请已上报给国资委审批。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朱晨说,过去房地产行业太好做,但对人才的重视不够,过去资金和关系更突出,但常态化竞争后,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会越来越重要。2015年,越秀地产会在人身上做文章,“我们需要的是活力。”

曾备受房企推崇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正走向十字路口,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在国内房地产行业风生水起,各类合伙人版本正在丰富化。

国企版本合伙人制

未来3—5年,大部分房企的核心将不再是简单的快周转,如何活得更好?这是近半年朱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过往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会是个负循环,风险与困顿正在积累与放大。快周转不能无限制地提高,高杠杆也不能无限制地放大,要在风控可控下挖掘最大发展空间,这是房企思考的重点。解决之道,是要在体制上做文章,体制变化才能产生质变。

他对万科率先发起的合伙人制度,甚为欣赏。万科总裁郁亮的一句话,直接点破合伙人制度和原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不同。郁亮说,“只有成为了合伙人,员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家,才会为企业精打细算。”在推行合伙人制度后,郁亮喊出的口号是,“万科第四个十年后,可以培养出200个亿万富豪。”

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风潮,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席卷而来。碧桂园也是行动派,其迅速通过“同心共享”计划,为员工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碧桂园未来的区域总、项目总的年薪应该在千万元、百万元级别以上。”

这股热潮,很快从民企扩散至国企,首创置业(首创禧瑞都 芭蕾雨·悦都) 和绿地集团均加入其中,如今,越秀地产正紧跟而来。

“传统房企主要靠绩效考核为导向来做员工激励,通过设定指标、目标来对标,这有一定激励作用,但指标设置再合理再到位,也始终是被动激励过程,员工只冲着奖金做事,”朱晨说,合伙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激励机制,人物性质发生了变化,“你可以想象成游戏的三方,资本方出钱,房企出平台,操盘人出智慧,大家都是老板或创业家,共享房地产开发收益,它爆发出来的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在制定公司新游戏规则前,朱晨和他的团队要去探讨和剖析做这件事的优势和难点,“2014年年中起,越秀地产开始花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事业合伙人制度,也调研了万科碧桂园等多个房企。”

“拥有国企身份的越秀地产,会比纯粹的股份制民企多一些障碍和门槛,会出现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疑惑,”朱晨坦承且强调,越秀地产同时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只要把这件事想透了说透了,就不怕别人来调查和审计,因为这是真正能够深度激发企业活力的新模式。与国家层面鼓励机制、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化经营的大方向是吻合的。

至今,朱晨还不肯透露越秀地产合伙人计划的细节,仅模糊表示,“先从项目层面开始做会相对容易一点,但只做项目跟投是不够的。毕竟涉及多方面因素,国资委也有在考虑,相关申请已上报,具体如何做仍在考察中。”按照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率先试水合伙人制的房企万科碧桂园龙湖等,主要通过项目跟投制以及合伙人持股计划两个层面推进。

“通过多层次的持股结构来激发员工积极性,是越秀地产与万科的合伙人目的相同的方向。而不同的是,我们认为,越秀地产的方案更多的是广东省国企改革的一部分,力图激发活力,释放资产价值。” 辉立证券分析师陈耕在日前的研究报告中写道,据他们判断,未来越秀地产将在公司股权和项目股权两方面入手,提升运营效率和资产回报率。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合伙人”诱惑:越秀地产抛出国企版跟进计划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1-29 07:41:00
去年8月份,越秀地产(00123.HK)2014年年中业绩会上,香港投资人问了公司副总经理朱晨一个他们很着急很关心的问题,“越秀地产什么时候有高管持股计划?高管不为自己打工,怎么相信你能把公司管好?”这让朱晨很是触动,也很为难。当时的他,给不出具体说法,也没有时间表,唯一能肯定的是,“早晚会有”。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