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产业地产去中心化试验:“失控”的逻辑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1-17 07:39:00

失控:

去中心化的试验

正如《失控》一书所提出的,智慧不是一种集中式结构,而是由各种局部的纠结组成。万科至今还未曾大张旗鼓地对外描绘一个全局式的产业地产宏图,但其产业地产路径却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和组织形式。

除了10月13日东莞万科综合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大朗镇,11月初传出万科与天安数码城联手在上海将一块产业用地收入囊中以外,万科还有数个产业地产项目曾经进入媒体视野。

据本报早前报道,早在2012年,万科就曾在郑州接手美铭全球高新智慧产业园的开发。2013年,万科还着力在青岛打造了青岛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而在物流地产方面,北京万科在今年5月与河北廊坊市国有土地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宣布进入物流地产领域。8月23日,贵阳万科与贵阳龙里县签下综合物流仓储项目,总投资10.5亿元。此外,万科在武汉新洲区也有一个占地189亩的仓储项目。

在总部基地方面,万科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深圳,包括以BOT模式给政府代建的前海企业公馆和深圳六大总部基地之一的留仙洞总部基地综合体。

尽管都保留着万科的“姓氏”,但是这些分布在各地的产业地产项目除了有物流地产、文创园、企业独栋、科研办公楼等形态差异外,运营模式也彼此迥异。

实际上,除了物流地产商可以实现相对标准化和规模化,目前国内其他产业地产商都多以区域型为主,所谓“模式复制”相当困难。因为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规划、土地政策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产业地产的运作又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总部充分放权、充分试错,万科在各个城市试水工业地产就更加自由和主动。”一位熟悉万科的人士告诉记者。

联合:抵御风险的必由之路

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万科各地的产业地产项目运营还不成熟,无论是寄予厚望的青岛国际广告产业园还是郑州项目,都因产业定位等问题面临招商困难”,北京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仅郑州美铭科技园项目就让其短板暴露无遗。

2012年12月,万科和美景集团“联姻”成立郑州万科美景有限公司之后,美景集团将旗下七个住宅、写字楼和科技园项目注入合资公司,由新公司负责开发推出,美铭科技园就是其中之一。但该项目土地性质不明晰、分割销售困难的问题使得初入产业地产领域的万科进退两难。

虽然“去中心”可以释放地方公司运作产业地产的活力,但如何把握“失控”的程度而又不致“离心”,就成为其产业地产路径的关键一步。

于是对内,万科专门组建了上海万科产业地产事业部,作为全集团产业地产业务的孵化试点;同时从普洛斯、华夏幸福等产业地产专业团队中不断挖人,在其总部成立了物流地产事业部,并在各地事业部推动项目投资跟进制度,将运营团队与项目绑定。

对外,万科也开始脱离孤军奋战。最近联手天安数码城在上海拿地,更凸显其借力打力的战略。

今年4月,上海市刚刚出台了工业用地新政——《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提出,工业用地产业类项目、研发总部类项目、标准厂房类被严格禁止转让,而对研发总部通用类,产权人应持有70%物业产权,剩余部分可以分割转让。

对于产业地产新兵万科来说,此时与天安数码城联手拿地,一方面规避了不熟悉政策而导致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地产商的产业资源导入也让其可以名正言顺拿到最优质的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

目前万科已对项目进行了详细规划。“该项目将由上海万科成立仅半年的产业地产事业部操盘,2015年亮相的一期体量6万平方米,出售75%,万科自持25%。”一位上海万科内部人士透露。

此前,万科还曾公开表示其物流地产模式将学习普洛斯,以基金+物流地产的方式实现轻资产进入、快周转流出,对此,万科前高级副总裁肖莉表示,未来万科将引入KKR、黑石、凯雷等战略投资伙伴。

金融化、专业化是万科选择做物流地产的方式,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透露,万科正在向普洛斯学习,“找地盖房是我们的基本能力,上游引入基金、下游有商户,我们用品牌优势做服务商,这是我们的思路”。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万科产业地产去中心化试验:“失控”的逻辑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1-17 07:39:00
万科总裁郁亮将《失控》一书奉为“圣经”,而凯文·凯利的“失控”思想正是他对万科进行“互联网化”改造的思想源头,这一强调“去中心化”的模式正在深刻变革万科的传统地产事业,同时也正成为其叩开产业地产大门的敲门砖。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