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步入加速期 行业或迎转型升级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0-18 08:45:00

地产中国合肥综合:近两年来,国内住宅产业化推进速度不断提升。据了解,仅就2014年至今,不少地方和企业在住宅产业化领域内动作频频。其中,山东、湖南等省份以及绿地、卓达、远大、新城等企业,纷纷在项目建设、建材生产等方面取得成效,促进了行业标准的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国内住宅产业化推进提速

近两年来国内住宅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近日结束的北京住博会上,很多企业以及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代表均谈到这一问题,认为经历了过去多年的缓慢式发展,住宅产业化推进迎来黄金期。住博会上,绿地、卓达、远大住工、三一重工、南通三建等企业均展出了他们最先进的成果,无论是PC(预制混凝土构件)构建、绿色建材,还是生产器械和住宅样板间,都代表着这个行业的变革。

相关行业标准正在制定

住宅产业化建房,通过一块块现成的墙体拼接,一栋楼如搭积木一般被制造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国外成熟的住宅产业化建房模式,国内的产业化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建筑材料为例,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表示,目前中国住宅产业化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墙板化板材上,而板材的绝大多数都是水泥。因此,中国需要各类产业的革命,“不从材料上革命,如果只是在水泥里转来转去,肯定完不成这个突破。”

每一项技术的突破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关标准的跟进和完善,而我国的住宅产业化缺少的正是统一的参考标准。记者走访多家企业了解到,目前产业化各个环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标准都不足,这使整个行业,尤其是一些企业面临“无章可循”的窘境。


对此,一直在绿色建材上寻求突破的卓达集团,通过建筑板材生产、样品房自建等,配合相关部门制定住宅产业化相关标准。杨卓舒说:“现在一个很大的困难,当然住建部也正在全力以赴,就是标准相对滞后,所以希望这个能够呼吁推进。”

远大住工品牌部部长崔捷表示:“住宅产业化标准的定义复杂,PC制造、隔热、保温等每个环节的标准都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和地方也有两套不同的标准,我们希望标准能够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大的标准体系。”

为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我们现在编纂国家标准设计体系,会把全国四五十家最先进、最有代表性的设计、生产、施工企业集中起来,国标的制定是在全国水平上,会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完善的、适宜的标准结合起来。”

建筑行业或迎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住宅产业化这种更环保、高效、快捷的建房模式正被更多的房企所采用,万科绿地、卓达等企业先后进行了住宅产业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谈到企业涉足住宅产业化的动因,卓达集团工程总指挥长刘进武表示,住宅产业化过程中,建筑施工70%、80%都是在工厂完成,现场的拼装施工速度特别快,“像我们盖一栋别墅,传统半年以后才能完工,用住宅产业化施工,现场15天可建成一套别墅。”而且,“关键是住宅产业化在现场几乎不用水泥,环境污染特别小。”刘进武说。


基于以上优势,各地政府积极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施。2014年内,山东、湖南、福建等地动作频频。国家住建部正式批准,厦门将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成为全国第七个获批的试点城市。

另据了解,日前长沙市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两型住宅产业化的意见》,提出2016年末,全市两型住宅产业化新开工面积累计超过1000万平米,打造千亿级两型住宅产业集群。同时,住建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等部门的专家领导,也历次出席住宅产业化领域内的多项活动,对建筑工业领域的发展给予指导。

值得期待的是,通过全行业的参与和带动,国内建筑领域势必迎来一次大的变革。建筑行业急需转型升级,走以科技引领的道路。如果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方式;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手段;以预制装配式干作业取代现场湿作业,再加上适时适当的维护,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升建筑的品质完全是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住宅产业化步入加速期 行业或迎转型升级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0-18 08:45:00
近两年来,国内住宅产业化推进速度不断提升。据了解,仅就2014年至今,不少地方和企业在住宅产业化领域内动作频频。其中,山东、湖南等省份以及绿地、卓达、远大、新城等企业,纷纷在项目建设、建材生产等方面取得成效,促进了行业标准的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