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短期内北京房价或持续缓慢下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9-22 01:30:00

地产中国网讯 房展会向来被称为楼市“风向标”,在今年的北京秋季房展会现场,北京本地参展项目数量有所下降,且近半数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推出,北京城建旗下某项目最高优惠幅度甚至达到30万元。在这些现象之下,北京楼市未来的走向究竟如何?就此,地产中国网在房展会现场专访了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他表示,从短期来看,北京房价可能会继续呈现缓慢下跌迹象,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继续观望。而从长期来看,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房价上涨的本质因素仍存在。

链接:专题: 2014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

地产中国网:您如何看待房企秋展当中这么多项目的降价促销行为?

陈志:现在所谓降价的声音很多,但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事实的降价和房屋真正的签约价格,而不是宣传的降价促销等手段。

地产中国网:在金九银十这个时间节点,北京楼市是不是能火起来呢?

陈志: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事情,作为传统营销的时间节点,“金九银十”确实能够聚焦很多人的目光,这毫无疑问。但是从交易量来说,通过这几年的数据对比,9、10月的楼市成交并不如7、8月份。开发商一般都是在6月之后加大投放和促销力度,这造成了7、8月份成为一年中成交量的高点。

对于房企来说,并不一定非得要在9、10月达到什么样的成交高度,其实每个月都是很好的时机。而现在的消费者也很敏捷,只要认准了合适的时机,随时都有可能出手。

地产中国网:目前看来,楼市似乎仍然处于下行之中,这种趋势会持续多久?下半年或者是明年房价会继续往下跌吗?

陈志:认为房价下跌的,无疑是把房产作为一种投资来看待。从目前来看,房产的投资属性确实很强,无论是消费者、开发商,还是政府、媒体,大家才会有对房价是否会下跌的担心。

客观的说,房价的调整,或者是市场的波动,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虽然有可能会继续出现一种缓慢下跌的迹象,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继续观望。

房价涨跌最本质因素是供需关系,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北京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仍然很强大,需求也很强大。从住宅供需比例来看,北京的住宅供应高峰已经过去,特别是商品住宅的土地供应会逐年稳定在一定水平。目前,五环之内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基本上没有可以用于住宅的大规模用地,都是零星一点的土地。所以说,未来的住宅供应肯定会减少,这是一个事实。

同时,北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它的中心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仍会有各类怀揣梦想的人群聚集到北京,北京的需求仍然是过剩的,对住房的需求肯定是旺盛的。

地产中国网:您觉得,对于目前阶段的市场来说,调控对于抑制房价的上涨还有多大的意义?

陈志:目前,限购等政策已经和房地产没有多大关系了,最重要的目的是限制人口,通过设置门槛来调整人口进入的速度。从调整房价方面来看,并不能改变根本的供需关系,只能延缓,或者调整房价上涨的速度。

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房价的合理性上,要让房价和经济运行达到一种平衡,提升我们的住房支付能力。而不是过分的、单一的去推动房价的涨跌,或者抑制房价的涨跌。

住房支付能力不是简单的人均收入和支配收入,是可储蓄的收入。在扣除吃、穿、交通、孩子教育等这些必须的开支费用后,剩下的那部分叫做可储蓄收入。只有这个量提高了,才是真正的提高。

地产中国网: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仍在热潮,您建议购房者现在投资北京周边地区的房产吗?

陈志:不建议现在去投资,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当地的产品有多高的升值价值。现在那些地方还很落后,这种落后不是简单的市场基础设施的落后,是政府服务意识的落后。

所以,环北京区域的政府目前需要做的不是炒作概念,而是首先实现服务同治化,河北等地方政府必须提高政策的执行意识,提升自身的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和北京市区县的管理水平达到一致。只有这样,北京人才愿意去到那些地方生活;第二,市政同城化。河北应该在市政升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不是坐等北京市来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最后是交通同城化,真正形成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体系。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陈志:短期内北京房价或持续缓慢下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9-22 01:30:00
在2014北京秋季房展会现场,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在接受地产中国网专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北京房价可能会继续呈现缓慢下跌迹象,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继续观望。而从长期来看,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房价上涨的本质因素仍存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