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发展汉口北打造最大消费品内需交易平台

来源:长江日报 2014-09-01 11:42:00

汉正街人称“天下第一街”。中山大道封路后,汉正街“去哪儿”再度成为话题。不论商户迁移到汉口北还是武汉城市圈,只要汉正街的开放、包容、自由、创新不断延续,市场细分、电子交易、产业链等要素资源不断夯实,百年积淀的汉正街之魂就能得以传承。

本报讯(记者耿珊珊)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封路改造,汉正街“去哪儿”再度引起热议。昨日,汉口北集团执行总经理涂国喜提供了一个数据:七成汉正街商户已迁入黄陂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汉川、应城、云梦、蔡甸、东西湖等地也相继开建小商品加工园区,为新汉正街提供制造配套。

“从汉正街到汉口北,变的只是商业场域和业态新生,自由竞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等汉正街商业精神,既在两江四岸边发酵延续,也在汉口北传承发扬。”涂国喜说。

从货“活”到货“堵”

“以前是货到汉口活,现在是货到汉口堵”。位于市中心的汉正街,面积仅2.56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3200个经营户,居民密度每平方公里10万人,每天人流量接近20万。“进去就出不来,出来就进不去”不仅困扰着众多商户,更困扰着汉口的交通和正常运转。

涂国喜见证了汉正街的兴衰历程。他说,交通拥堵、商居混杂、火灾频发只是表象。缺乏仓储及物流配套,没有生产实业的强大支撑,这才是汉正街衰败的根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汉正街简单原始、芜杂纷乱的商品集散业态,已不能适应现代消费需要。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型批发市场的兴起,汉正街备受冲击。

武汉对汉正街的大规模整治从未间断。作为全国铁路枢纽、长江中上游最大港口、国家干线高速公路枢纽、内陆重要航空枢纽城市,武汉到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半径均在1000公里内,物流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经过调查论证,武汉大手笔规划在黄陂区南部经济带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2009年起,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连续3年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

再造一个“城中城”

5年前,宋梓华在汉正街的饰品生意每年也就赚40多万元,店铺面积不足30平方米。自2011年搬迁至汉口北后,他的店铺面积已接近200平方米,年收入达300万元,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记者走访汉口北市场后发现,像宋梓华这样从汉正街搬迁后买卖越做越大的生意人比比皆是。涂国喜说,这不是光靠简单搬迁一条街而发生的变化,体现的是汉口北业态升级带来的财富效应。

与狭长、拥挤的汉正街相比,汉口北十多米宽的马路,20栋并排简欧式交易市场,仓库、电商、交通枢纽齐全,还配有学校、酒店、住宅、商业综合体及餐饮街。曾有外地批发商感叹,这就是武汉的“城中城”,庞大规模及配套全国罕有。

汉正街蕲春服装商会丁会长已经将传统铺面转手。他说:“现在一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比过去做批发翻了几番。我正在动员商会100多个商户到汉口北来干电商。”

改变“三现”交易习俗

2011年3月,拥有500年历史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实行整体搬迁,汉口北市场成为主要承接地。这标志着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汉正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升级版汉正街”的角色将由汉口北等龙头市场继续扮演。

据悉,投资100亿元的汉口北市场,总规划面积800万平方米,运营面积400万平方米,设有服装城、鞋业皮具城、小商品城、轻纺城、酒店用品城等20个专业批发市场。2009年12月正式开埠以来,这里的经营户已达到1.5万户,每年交易额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去年交易额已达320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亿元大关。

“通过发展现代金融结算手段,汉口北市场改变汉正街现金、现场、现货的百年交易习俗。”涂国喜说,“通过百万平方米仓储,近300家物流公司及物流信息港告别了汉正街肩挑背扛的落后货运方式。借助配套汉口北工业城,改造汉正街前店后厂的小作坊模式,实现规范化、高效率的生产,实现了对汉正街经营业态的全面超越。”

涂国喜说,汉口北是站在汉正街肩膀上成长起来的,“破茧而出”已成现实,汉口北正稳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品内需交易平台。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卓尔发展汉口北打造最大消费品内需交易平台
来源:长江日报2014-09-01 11:42:00
汉正街人称“天下第一街”。中山大道封路后,汉正街“去哪儿”再度成为话题。不论商户迁移到汉口北还是武汉城市圈,只要汉正街的开放、包容、自由、创新不断延续,市场细分、电子交易、产业链等要素资源不断夯实,百年积淀的汉正街之魂就能得以传承。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