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房价长期平稳背后的土地法治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8-09 08:33:00

作为省会城市,安徽省合肥市的房价,近五年来,一直在六七千元上下徘徊。房价持续平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规范用地管理挤掉了房企的灰色成本。

压缩投机炒作空间

审批、拆迁、开竣工、闲置……对于一个投资动辄上亿元、几十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来说,时间就是每天成千上万流出去的钱,这些成本最终都是要由购房者来埋单。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国忠深有感触地说:“只管供地,不管建设,最终地也管不好。土地管理部门要以项目为导向,找出延迟的原因,然后从批、供、用、补、查各环节,促进房地产项目顺利开发。”

合肥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避免项目用地取得的“灰色”成本。首先,对项目用地实行预审。合肥市政府要求在招商引资协议签订前,由市国土局根据项目市场前景、建设时序与规模、产值税收及行业排名等初步核定用地规模,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审定。

其次,通过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净地出让、统一配套、双向约束、政企联动,减少开发延误和用地闲置的时间成本。

再次,通过土地管理片长制的底层设计,对土地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有问题能找到直接管理人,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合肥市还建立了土地利用“双向约束”制度。政企以书面形式明确用地单位的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建设周期、履约保证、验收考核、项目退出、闲置处罚等内容;政府各部门的效能义务也是刚性的:设立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二次终结。

正是因为拿地透明、工期透明、上市时间透明,每年供地形成的住房上市规模基本是可预期的,就能更好地控制节奏、按需供地。合肥市政府法制办法制专员胡杰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投机源于信息的不对称;炒作,源于暴利。没有了投机和炒作的空间,房地产市场自然要平稳得多。”

净地出让集体决策

近年来,合肥市发展建设迅猛。而发展建设的第一前提是要有“项目”,建设项目的第一要求是要能“落地”,项目落地要有足够的“空间”支撑。这就与土地密不可分。

如何保障土地使用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转?合肥的做法可圈可点。

合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建立了土地集体决策制度,对全市土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预核定、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安排、土地收储、土地供应(含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土地划拨等)、矿权出让、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出让土地和矿权保留底价的确定,乃至于拆迁、安置、补偿等重大决策权力,均由市土委会集体公开行使。

集体决策制度的直接效应就是用地找市场不找市长,领导干部个人不批地了。经营性用地原则上一律“净地拍卖”。

拍卖为主、挂牌为辅的做法,确保了每一块土地都由市场找主,真正实现了资源由市场配制。

此外,合肥市还实施“大合肥、大储备”战略,健全了土地储备制度体系,提高了土地储备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每宗地都由当地政府负责拆为净地,拆迁安置成本纳入土地收储成本,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拆迁的标准是“横向寸草不生、纵向片瓦不留”。“净地”收储上市,让企业心里有了明白账,没有后期繁琐和扯皮,投资拿地信心更足,也堵塞了腐败漏洞。

违法用地联动查处

“你们看看这张图有啥不一样?”只要涉及土地方面的问题,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执法人员就会从口袋中掏出一张图,图上布满了道路交通网格和重要地标。

这张图以土地管理应用示范系统为依托,以“卫片”为底图,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路网后,标注征地、供地、供后监管、登记、执法等用地信息,形成了合肥特色的土地“一张图”。

这张图可为土地储备、土地出让、招商引资、项目监管、执法监察提供土地信息分析、用地环境评价、相邻土地权属审核、项目用地监管、违法用地查处等支持。

合肥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浏介绍,合肥市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了《合肥国土资源管理规定》,11章300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和技术问题,成为合肥各级、各部门共同遵守的准则。

合肥市还建立了违法用地联动查处工作机制,将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合二为一,有效解决了国土部门查处力量不足和查处手段不够等突出问题,做到了对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零容忍”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合肥房价长期平稳背后的土地法治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8-09 08:33:00
作为省会城市,安徽省合肥市的房价,近五年来,一直在六七千元上下徘徊。房价持续平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通过规范用地管理挤掉了房企的灰色成本。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