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京住房:经适房历经九年回归保障房本意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4-18 09:18:00

据《北京晚报》,1998年,持续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结束,“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三字诀”渐渐淡出北京人的生活。从这年起,银行“开闸”居民住房贷款,市民们开始学习明天钱今天花。

也是从1998年,北京批准建立经济适用房,由此拉开了政策性住房和商品房并存的新时代。

2014年,自住型商品房,因被视为解决“夹心层”住房需求的“利器”,毫不意外地成了许多买房人口中的热词。

这期间,各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房”粉墨登场。

1998年 经适房规模大套内面积也大

1998年,农历虎年,北京市民头一次听说“经济适用房”这个词。

当年10月29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拉开了经济适用房在北京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不过,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绝大多数人表现得并不热络。

“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了分房住,罕有买房的概念。更何况,很多人还悄悄想着福利分房不会‘一刀切’,也许能侥幸搭上‘末班车’。”陈俊(化名)告诉记者。1998年,大学毕业的他初入职场,留意到了经济适用房。“用现在的话,我是职场‘菜鸟’,分房与我无关,只能靠自己买房。”

2000年12月,北京市颁布《北京市城镇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没有住房和现住房面积没有达到本市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本市城镇居民,在2001年底前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含)以下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

符合此规定的陈俊,随后选择了回龙观的经适房,一套舒适的110平方米三居,单价2600元/平方米。“这种面积出现在经适房小区中,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可在当时,这种面积在经适房中挺普遍。”

根据目前可查询到的最早资料,1998年至2003年底,北京市共批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52个,竣工面积1113万平方米,中央国家单位及各系统等建设413万平方米;两部分共约150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年竣工面积250多万平方米。

1999年以来,经济适用住房共解决了约3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提高了城镇居民住房水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98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4.9平方米,人均增加5.1平方米。

2004年 排队抢号 拼的是消息和体力

时钟走向2004年,随着商品房建设大踏步般的前进,原本不受关注的经济适用房,因为价格略低、性价比高,也渐渐成为了市民眼中的“香饽饽” 。

直到今天,1970年出生的石雷,还记得自己当年排队抢号的场景。

“2003年底,我参加工作半年多,在单位盖了收入证明材料,递交了申购申请。”石雷是在崇文门东花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递交的保障房申请资料。在2007年11月12日之前,东花市是整个北京城惟一一处经济适用房审核点。

一个半月后,石雷接到通知,可以参加百子湾经济适用房的选房,项目售价3830元/平方米,比周边商品房要便宜40%。“五年前,百子湾地块在人们眼中,勉强算个半郊区,公交站、地铁都没有。”石雷笑言,即使如此,也没阻碍人们购买百子湾的热情。

“当时是排队放号,先到先拿,拼得是谁的消息快、谁的体力强,所以一些早知道的申请人,恨不得提前三天就到现场排队了。”小马扎和盒饭,成为他记忆中的排队一景。疯狂排了两期后,石雷一家选了套两居室,“选上房时可高兴了,就像中了六合彩。”不过,对于“排队购房”,石雷隐约觉得有点混乱。

2007年 三级两审 经适房告别全民时代

链接:重大政策记

2000年12月29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北京市城镇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有关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首次明确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标准。

2004年1月10日起,北京市建委出台新规,将北京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申报材料向社会公示10天,公示期满无人举报,申请人才具备购买资格。紧接着的5月,又规定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未住满5年的,不得按市场价格出售住房。

随着对购买人资格的审核越来越严,经适房正式告别全民时代,递交申请一个半月就能选房的日子一去不返。

到了2005年天通苑经适房放号时,排队抢号的情景愈演愈烈。根据媒体当年的报道,2005年6月12日,天通苑经适房3000套现房放号,几千人熬夜排队,车流堵到了亚运村,现场因为拥挤一度失控,开发商不得不临时终止放号,后改为在第二日凌晨4时重新放号。

随着经适房备受瞩目,开着“奔驰”买经适房、购买数套经适房转手再卖、经适房户型超140平方米的各种“负面”消息,充斥着市场。2005年9月,北京140平方米以上的经适房被暂停销售。2006年,市住建委表示,今后新建经济适用房单套户型面积全部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主要户型面积为60至80平方米。

2007年10月,位于崇文门东花市的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关闭。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改为按照“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办法进行,审核工作重心下移,街道办和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人户分离家庭,在户口所在地和实际居住地同时公示。自此,经适房才算真正回归到“保障房”的属性。

2001年10月22日

《北京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出台。本市廉租房起步阶段的廉租对象暂限定为两类家庭,即领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以下简称低保对象)和城镇优抚对象家庭。城近郊八区的廉租房采取实物配租、租金补贴和租金减免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2004年5月

北京颁布并实施《北京市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交易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未住满5年的,不得按市场价格出售住房。

2005年9月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暂停140平方米以上经济适用房销售的紧急通知》,要求暂停全市140平方米以上经济适用房的预售登记和产权登记。随后,2006年,天通苑对未售出的单套建筑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经适房,被要求由开发商按当地地价水平,补交每平方米590元的综合地价款后按商品房出售。

2007年4月

北京市发布首批限价房地块招标公告,用地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自此,为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限价房正式进入公众视线。

2007年9月

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申请人必须有北京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且年满18周岁。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的,不得上市交易;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的,出售时应当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和经适房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并由政府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在补缴政府应得收益后取得完全产权。

2007年11月5日

市建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对北京市城八区城市居民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相关准入标准做出新规定。和此前申购经济适用房统一为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下相比,新规定将每户人数分为1人到5人,分别制定相应的收入、资产、住房等标准。

2008年4月15日

《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北京市限价房供应对象为北京户口的中等收入住房困难的城镇居民家庭、征地拆迁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家庭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家庭。申请购买限价商品住房的家庭,要通过街道(乡镇)、区(县)、市,“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程序,才能取得购房资格。

2011年12月1日

《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及配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公共租赁住房面向三类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配租:一是现有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二是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15平方米(含)以下,3口及以下家庭年收入10万元(含)以下、4口及以上家庭年收入13万元(含)以下的本市城镇户籍家庭;三是外省市来京工作人员。

2012年4月27日

北京出台《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贴对象及租金补贴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符合人均月收入在2400元(含)以下等条件的本市城镇户籍家庭,通过公开摇号承租公租房的,可获得政府提供的租金补贴,最高补贴为租金的95%。

2013年11月27日

北京出台《北京市自住型商品住房销售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在北京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可以购买自住房。其中,北京户籍无房家庭,且单身人士须年满25周岁;经适房、限价房轮候家庭,可以优先购买。

2014年2月12日

市住建委正式出台《北京市自住型商品住房销售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自住房摇号必须使用全市统一的摇号软件。摇号软件在设计中采用了“双重随机”概念,家庭编号随机产生、现场随机确定种子数,确保摇号结果公平公正。

2014年3月19日

市住建委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并轨分配及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廉租房与公租房全面并轨,实行房源分配、租金标准、退出管理的三统一。

廉租房

低保家庭和优抚对象获益

和经济适用房同时启动的另一个“保障房”类型,就是廉租房。2001年,本市明确,低保家庭和城镇优抚对象家庭,被纳入北京首批廉租对象。第一个廉租房项目,是广渠门北里廉租房,2004年便迎来了首批廉租户。不过,由于各区进度不同,入住时间也不同。

作为丰台区第一批廉租房住户,今年70多岁高龄的秦大爷,2010年才搬进了万科·红狮家园的9号楼,40平方米的一居室,摆放着两张上下铺的单人床,有明亮的厨房,月租金50元。

“和我以前住的屋子比,这里再好不过了。”秦崇义从抽屉里拿出了十几年前的照片,尚显年轻的他,借住在前门一间只有8平方米的“鸽子笼”里,屋顶上堆放的防雨瓦片,不知道何时就可能砸下来,冬天从隔壁邻居家接来的自来水,过一晚就全成了冰。“所以,现在,能住在干净的屋子里,下雨前就赶回家,特别幸福。”

“限价房”

等着等着房价涨了一倍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双头并举”的模式,直到2007年才被打破。这一年,北京市发布首批限价房地块招标公告,原本略显单薄的政策房体系,才终于来了一位新“兄弟”。同时,经历过经济适用房的洗礼,对于配套设施的同步建设,也开始得到关注。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6点就得起床,从小区整整步行30分钟,才能找到一个公交车站,再搭公交车去往西三环的单位。早晚1个多小时的长时间徒步‘旅行’,腿都走细了。”这是石雷入住百子湾经适房时遇到的难题。而上世纪50年代生的北京人老何,就没遇到过。

2009年,作为东城区的拆迁户之一,老何参加了北京首批限价房之一的金隅·美和园项目的摇号选房,选上了一套一居室。从递交申请材料到入户审核、现场摇号,老何一步一步按照规章流程严格执行,“和所有申请人站在同一起步线上。”

2010年入住金隅·美和园后,老何从没为交通出行犯过愁。从地铁13号线上地站A口出站,搭乘996路或681路公交车,两站路,上地桥东下车,挨着马路边的小区就是金隅·美和园。平时的生活需求,他在小区周边范围内就能解决。楼下有水果摊,小区门口就是京客隆超市,东边还有餐馆和托儿所,据说西边的马路将来还要和地铁上地站打通。“除了看病要去市中心的大医院外,其他事儿都能在家门口解决。”

不过,和经济适用房一样,售价比商品房便宜许多的限价房,也是“僧多粥少”,许多等不到房子的轮候家庭,陷入和房子“较劲”的长期等待中。在某商业网站上,甚至有名为“血拼限价房”的论坛,足见人们在等待中的无奈。

80后的小伙张城(化名)就曾是限价房等候人群中的一员。2010年,他提交了两限房申请,因为两限房有产权,买了后就归自己所有,可相比经济适用房,它对收入水平卡得没那么低。结果,一直等到2013年,也没轮上自己。“每一次,我听到新闻说,要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我就感觉有了新希望,可等着等着,又重新变回了失望。”

就在张城等着两限房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努着劲买了商品房。2013年,等不及的张城,无奈放弃了两限房,改为在郊区买了套商品房。只是,面对房价的飞速上涨,他购买的价格,早已比同学贵出了一倍,成了玩笑中的“等着等着等成了悲剧”。

公租房

对京外人员也开放

最后一位进入保障性住房家族的成员,就是公租房。

和此前的三位“成员”略有不同,北京市首个公租房项目——京原路7号公租房,从进入市民视野起,就被给予了很多称赞。

“装修好的新房子,而且家具电器都可以租用,价格还不贵。如果真能住到这就好了。”2012年末,在跟随公租房申请备案家庭去实地看房时,市民孙女士现场就表现出了期待。

随后,根据对外公布的《配租公告》,京原家园试点跨区配租,租金标准是37元/建筑平方米·月。而且,其中的118套房源,含小套型39套,中套型61套,大套型18套,将面向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外省市来京工作、取得公共租赁住房资格人员。这也意味着,北京的公租房体系,开始对外地在京工作人员“敞开”。

不过,对于类型众多的保障房体系,专家们也有不同建议。在2014年的北京两会上,来自昌平团的人大代表张学兵就提出议案,请求市人大尽快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制定出台《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条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公租房……目前保障性住房种类众多,规范性文件数量也较多,各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在保障对象和保障方式上存在一定重合,容易造成混乱,制定《条例》可以建立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简化申请程序,使市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住房保障。”

自住房

一个在摇号中飘摇的梦

2013年,北京市为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境,又在全国首创了自住型商品房。截至目前,三批自住房、共6个项目,已经启动了网上报名程序。

对于自住房,被市场称为“刚需”型购房人的市民,给予了莫大的关注。从恒大御景湾,到金隅汇星苑,前三个项目报名首日,网站都会出现瞬间“瘫痪”的情况。

“自住房项目我每个都申请,希望能摇中一套。”毕业四年多的小楠,从第一个自住房——恒大御景湾入市开始,就一直关注进展。“没办法,我每个月几千块钱,只有限价的自住房,我还能勉强努一努。”

小楠说,她的愿望就是,摇中一套自住房,拥有一个自己的家,让她每天回家的路上知道,万千灯火中有一盏是为她而亮。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盘点京住房:经适房历经九年回归保障房本意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4-18 09:18:00
1998年,持续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结束,“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三字诀”渐渐淡出北京人的生活。从这年起,银行“开闸”居民住房贷款,市民们开始学习明天钱今天花。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