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户籍城镇化将达45% 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3-18 09:07:00

  体制机制阻碍城镇化

  《规划》称,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即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张晓庆认为,这项改革让她感觉备受尊重,因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同一制度里被同等对待了。“以前农民最多只能缴500元保费,现在和城镇居民一样可以多些选择。”张晓庆说,终于和城里人一样了,一年可以缴几千元了。

  这只是目前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区别的一部分,但要想达到每年提升户籍城镇化率超过一个百分点的目标还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今日表示,有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成本约在10万元左右,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市民化成本存在差异。

  去年以来,辜胜阻带领调研组先后赴湖北、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市民化有六项成本:一是随迁子女教育成本;二是医疗保障成本;三是养老保险成本;四是民政部门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五是社会管理费用;六是保障性住房支出。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规划》称,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其中,政府将要承担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防范“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规划》中称,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国际上,如果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3个百分点左右由投资拉动,7个百分点左右由消费拉动。而中国刚好相反,7个百分点左右由投资拉动,3个百分点左右由消费拉动。

  他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太大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拉动面临瓶颈,内需疲软在未来一个时期将长期困扰我们。“我国现在已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所有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因素——内需疲软、成本攀升、市场化落后,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比较严重。”刘伟表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要将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化,目前我们用于城镇化的资源太少。“社会结构里最大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在园区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肆意扩张公权,低效配置资源。”

  就政府定位,《规划》称,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行动清单(一)

  “人”城镇化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亚里士多德一语,道出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城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梦想与追求。

  “原来是农业人口,现在是城市人口,这个转化过程涉及到哪些要完善的方面,才能真正拥有作为城里人的感觉?”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冯长春的这一追问,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思考:如何做好“人”的城镇化进程……

  《《《

  钱从哪里来?

  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钱路”明确:允许地方政府发市政债,人口城镇化,大城市病问题严重。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2020年户籍城镇化将达45% 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3-18 09:07:00
2020年户籍城镇化将达45% 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口城镇化,“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等问题的行动清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