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3000多残疾人上岗就业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12-04 08:11:00

昨日,是第22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是“消除障碍,共建包容和发展的社会”。那么,我市残疾人生存状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我市目前共有残疾人1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7%。目前,持证残疾人近60000人。其中城镇残疾人23000多人,农村残疾人35000多人。

  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残联立足于“服务残疾人、保障残疾人、温暖残疾人”这一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两个体系”示范市工作,低处入手,循序渐进为残疾人提高基本的保障、打造成长的平台、创造就业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创新发展的载体。

  增强保障水平功能超额完成3000人就业任务

  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忍受着肉体上的伤痛,还承受着心理上的折磨,能够给残疾人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一直是我市残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残联着眼于住有所居,为市区和农村260户贫困残疾人改建危房。”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在我市遭受洪灾以来,市残联深入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三个受灾严重县,实地踏查,上报受损房屋601间,积极为残疾人争取政策补贴。为提高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质量,各级残联加大投入,对13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个性化”无障碍改造。

  在扶助贫困就业方面,今年共建成扶贫就业基地3处,安置17名贫困残疾人就业,辐射周边32户残疾家庭脱贫。申请康复扶贫贷款1080.5万元,其中项目贷款860万元。目前,76户到户贷款220.5万元。农村残疾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

  为实现就业创业,使残疾人有就业门路,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建设作为大庆市百项民生工程,备受市委市政府重视。市残联统筹规划、精心安排,137万元补贴资金已经落实到位,初步确立了6个市级基地,13个区级基地,8个县级基地,121个社区创业就业点,有350名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此外,通过扶持农村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等多种渠道,现已超额完成了省残联下达的3000人就业的工作任务。

  提升生活品位9000多残疾人融入活动

  “在保障了残疾人就业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生活品位,也一直是残联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这位负责人说,他们从培养残疾人健全人格入手,倡导身残志坚的理念。搭建平台,使残疾人不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品位,培养健康人生,在文化与活动中传播正能量。

  残联还成功举办了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全市10支代表队166名运动员驰骋赛场,长跑及铅球两个项目破往年纪录。4名运动员参加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第二十三个助残日期间,残疾人艺术团巡演15场次。

  以“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为载体,为5个县区26个“盲人图书角”配备音像设备和影像资料2000余册。此外,残联组织开展了“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文化周”、优秀绘画作品展等活动。组织各类活动54场次,9000多残疾人参加活动。

  全面促进了残疾人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文体活动真正地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一个残疾人心里,实现了文化体育活动的普及。

  体系化服务形成中心服务新格局

  “明年我们将继续提升服务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工作水平,提升工作标准,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位负责人表示,残联将注重特教中心的顶层设计,从格局、队伍、机制等方面进行先期规划,重点体现格局创新、增编纳新、机制创新。

  在强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精神病救助救治的同时,全面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提高重度残疾人、贫困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重点培育残疾人特殊文化需求,倡导树立尊残护残助残大文化思想。特别关注残疾青少年的成长。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多元服务。培养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理念。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大庆3000多残疾人上岗就业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12-04 08:11:00
重点培育残疾人特殊文化需求,倡导树立尊残护残助残大文化思想。特别关注残疾青少年的成长。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多元服务。培养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理念。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