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频发,我们的家能抗几级地震?

来源:中国网 2013-04-23 14:51:00

朱永华:地震频发,我们的家能抗几级地震

雅安7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再次牵动了广州人民的心。在对灾区人民表达同情、支持之余,也触动了广州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关注。因为广州是处在东南沿海地震带上,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据4月22日《信息时报》)。

的确,并非地震带上的广州需要知道自己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即使不处在地震带上人们,也未必就会被地震遗忘,我们似乎都有理由知道自己的住房能抗几级地震,真到有一天地震噩运降临时,能住在一个最结实不倒的房子里,无疑是最大的幸运,但是,对于大部分居住在商品房里的住户们,对于自己所购房子的质量确实很难放心,尤其从汶川、雅安两次地震的情况看,我们的住房究竟能防几级地震,更是一头雾水。

汶川地震伤亡惨重,在这次雅安的地震中,因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情况也是非常严重,尤其是在重灾区宝兴县,据现场指挥救援工作的县长马军说,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翻开以往报道,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强度为里氏9.0级的地震,破坏力是我国汶川地震的30倍,还引发了大海啸,但日本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却只有我国汶川地震的七分之一。让我们感到惭愧的是,日本人员伤亡主要是后续海啸造成,而汶川地震中的人员伤亡主要是建筑物倒塌所致。而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是7级,居然大多抵抗住了9.0级地震,而我国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筑的标准却是“8级抗震、9度设防”,为何在7.0级地震面前既不堪一击?

相关专家给出解释,也让人“头大”,建筑物在地震中是否损害,不能简单依据设计时的抗震级别和抗震烈度,设计时的受力大小、角度与实际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角度是否吻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专家的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为何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各种破坏就十分“吻合”,偏偏在日本就“错位”或发生“偏差”?。

相应的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最可信的答案,在使用年限上,日本普遍按100年设计的,而我国普遍按50年或70年设计;在建筑结构型式上,日本60%以上采用钢结构,我国约90%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上,日本单位建筑面积用钢筋90千克左右,而我国只有60千克左右;在受力钢精的强度上,日本主力受力钢筋为690百万帕斯卡,辅助钢筋为390百万帕斯卡,而我国分别是460百万帕斯卡和235百万帕斯卡。在细节上更能看出日本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仅仅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而我国一栋高层建筑所有的文件可能还不到两三百页。

曾经无意间听到一个故事,说一名某国的游客到日本旅游,居住在30多层高的酒店里,结果晚上发生地震,某国游客险些站不稳,一口气跑下一楼,却见一楼大厅的日本工作人员都在正常工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名外国游客在日本履行不到一个月,居然被日本的地震吓“疯了”,更让他不可理解的是日本人对地震频发基本不当回事,甚至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被震落在地上,超市工作人员还能坦然的拾起来放回原处,这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显示出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人们之所以拿地震“不当回事”,确实对自己的建筑安全非常有信心,即便是遭遇90级的超强震,建筑物垮塌造成的伤亡也并不“惨重”。

这也能看出,自从汶川地震后,我国虽然在建筑抗震标准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质量或许也有提高,但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往往强调的是“达标”,而不是“从严”或提高标准,即使是“达标”的最低要求,往往还被克扣而“短斤少两”,“8级抗震、9度设防”在7.0级地震面前不堪一击就是最好的例证。广东省地震局有关人士更是坦言:“广州一般建筑能抗5.5级左右的地震,重要工程的抗震能力要更高。”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也属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发生5.5级地震情况更是常见,在现代科技尚无准确预测预报何时地震发生的情况下,安全且抗震的住宅质量无异是减少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最有效防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己居住房屋的抗震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经过这两次地震教训后,在商品房的选择上更应当特别慎重,我们无力压低房价,也难以跟踪监督,但我们有“用脚投票”决定权,只要政府质量鉴定验收的公信与普通住户形成合力,或至少可以让商品房的“豆腐渣”工程遁形。

陈光文:调卫星监控灾区中国太空能力显着提升

据中新社4月20日报道,从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四川雅安7.0级地震发生后,该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启动卫星监测应急支持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根据卫星轨道和机动能力,紧急启动中国实践九号A星、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星、环境一号A/B星等5颗卫星雅安地区遥感数据成像任务;二是紧急生产并向地震局、减灾委和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有关部门提供震前中国卫星拍摄的灾区图片,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同时,总参谋部20日下午为抗震救灾部队紧急配发260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装备,为抗震救灾提供应急导航定位保障。

而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曾宣布共有9种型号15颗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参与抗震救灾的卫星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系列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等。

比较这两次地震所动用的卫星,似乎是后者动用的卫星数量要超过前者,难道中国有关部门对于雅安地震的重视程度不够吗?非也!细心的读者能看出,后者是参与为抗震救灾提供数据的卫星总数,也就是说,它们的工作只是“捎带着”为抗震提供附带数据。而前者就大大不同了,是专门为这次抗震救灾“调动”的五颗卫星,它们将暂停其他任务,由日常运行轨道机动到抗震需要的轨道上去,执行为抗震救灾的专门侦察任务。当然,因此而凋整轨道参数的是这五颗卫星,而更有很多卫星虽没有调整轨道,但它们也在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如各类军民用通讯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它们为灾区服务的数量可不会是个位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报道中提到的环境一号A/B星,就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预计本次这两颗卫星将会大显身手。

但是,除了为抗震救灾提供服务之外,这次中国专门“调动”五颗卫星显示了中国的太空战场实时监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据报道,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先后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查网,对伊军的动态了如指掌,令其数量占优势的陆军作战车辆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其中,美军调动运行到战区上空的18颗侦察卫星,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以上的战略和战术情报。

等到了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军先后动用180多颗卫星,与预警机、侦察机、无人侦察机以及地面侦察装备联网,构成全天候、全时空的立体侦察监视体系。其中,美军调动了近40余颗侦察监视卫星,通过照相、监听、遥感测量等侦察手段获得了90%的战场情报。当时,美军战区司令可以通过卫星与每个分队和士兵取得联系、实施指挥。美军的指挥中枢直接与基层作战单元相通,中央司令部的指挥官可以近似第一时间观察到战场态势,甚至能看到每辆坦克或每门火炮的位置,就像现场实时指挥一样。

据称,美军完成从发现目标到定位、瞄准、攻击、评估战果这五大步骤,海湾战争时需要100分钟,科索沃战争时为40分钟,阿富汗战争时为20分钟,到伊拉克战争时只需10分钟。如今,美军C4ISR系统与武器系统结合更加紧密,美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大为增强,信息传输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显着提高。据五角大楼的通报显示,现在美军“国防信息系统”网的通信带宽比海湾战争时扩大了10倍,空中作战指挥中心数据交换能力提高了100倍。如果再发生一场美军参与的战争,可以相信完成上述五大步骤的过程不会超过5分钟。

以上事实说明,在现代战争中,空天力量特别是各种功能的卫星已成为火力打击的“倍增器”,是对敌实施物质摧毁的重要力量。谁能在战时调动的卫星数量多一些,谁对制天权的控制就强一些,那么战场对谁的透明度就更亮一些,自然谁获胜的机会就更大一些。

目前来看,在太空领域,中国正在增加其太空监视、侦察、导航、气象观测及通信卫星的数量。据称现在中国已经在太空拥有80余颗卫星在轨,虽然这一数目相对来说已经不少,但是,比起美国超过500颗的实力,还是相距甚远。但对于中国来说,现在和五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多进步,起码具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调动卫星部署到自己需要的空域的能力。据中国航天计划发射显示,2013年中国将发射20颗卫星,其中包括探月卫星和“神舟十号”的发射任务。如此一来,中国的在轨卫星数量将首次超过100颗,这对于中国的太空战场实时监控能力的提升将会是十分显着的。

张田勘:地震预报,人类刚刚起步探索

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后,地震是否能预报的议论如不断升温的热水,慢慢沸腾。甚至有人指责科研人员未能预报出这次地震,以及此前的一些研究还有误导公众之嫌。因为有的研究人员称,包括汶川、芦山在内的四川西部在4000年内不再会有大地震。

如果此次地震能预报,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离开我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财产损失和人间的悲痛。在这个问题上责备科研人员容易,但是却有些不公道。从事地震、地质研究的研究人员在内心其实比任何人都要痛心和伤心,因为这是他们目前专业的局限。就现在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是无法预报地震的。而预报地震如同矗立在人类面前尚不能征服的山峰,如梅里雪山,人类现在只能景仰。

地震目前尚不能预报的正式说法来源于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此问题的一项正式对媒体的回答。他们称,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不过,借助科学数据,科学家可以计算出未来将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比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30年内,旧金山湾区发生一次重大地震的概率为67%,而南加利福尼亚的概率是60%。所以,美国地质调查局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上。

尽管地震尚不可预报是美国主流科学界的观点,但也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科学界的认同。不过,多数或主流科学家认同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所有科学家都认同这种观点,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反驳的理由既可以是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观点,如李四光认为地震可以预报(据说1971年李四光临终前遗憾地说,再给他半年,可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也有实际上中国曾经成功预报过一次大地震的事实,成功预报1975年2月4日发生在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这是在地震部门发布预报两个半小时后发生的。

由于预报准确,人们撤离及时,极大减少了死亡人数。我国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但由于成功发布了短临预报,海城总共人员伤亡18308人,死亡328人。

海城地震预报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唯一一次成功的短临预报。但是,就在人们以为海城地震预报模式可以推广之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却没有预报成功,这是因为地震的成因、发生机理和触发条件等非常复杂多变。所以,《美国地震协会公告》曾评价说,“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地震的难以预报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几点。首先是,地球内部的情况难以知晓,因为地球难以进入。地震多数发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壳里,这次的芦山地震也是发生在离地表16公里处。目前人类对于地壳的研究只能通过钻机钻至地下12公里,远远做不到直接观察到地震孕育发生的全过程,只能在地表凭借有限的仪器设备捕捉地壳内部结构和状态变化的间接信息,因此,难以预报地震。

其次,人类对地质观察的知识和数据积累并不全面和系统,人类掌握的地震记录和数据并不多。第三,人类对地球构造运动的理论还不成熟,认识才刚刚开始。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今天的汶川和芦山地震,但却有参考价值。所以,地质研究人员认为,从地质学的角度考虑,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地震发生前一定会有许多前兆,对地震前兆掌握得不够多、不够准,是目前我们无法预报地震的核心问题。

其实,地震的难以预报主要在于短临预报,另外的一些因素也加大了短临预报的难度。例如,预报必须有比较精确的时间,如一天至一周,不能再长。二是要有较明确的范围,范围越明确和越小,越好防备,也越不容易引发大范围的社会恐慌。三是要预报出较准确的震级,才有利于人们提前预防。

上述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了地震在今天是无法预报的。既如此,公众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既然地震不能预报,要地震局来干什么?当然,回答这点也不难。地震局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已经有长篇描述,如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对中期和长期地震危险趋势做出定量化的预测,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等。简言之,地震局可以在地震时监测各项地震的指标,做出震级评估,震后灾害预计等等,虽然不能提前预报,但是可以起到对地震记录、分析等作用,为后人提供地震的资料。

更何况中国已经对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和1976年11月7日四川盐源6.7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长期预报,只是没有做出短临预报。

当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些观点也许不会被中国研究人员认同,例如“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相反,中国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地震来讲,现在不可知是正确的。未来不可知,那就是错误的。未来有多远,则要看中国研究人员的探索,而且世界上也有相当多的科研人员在利用各种设备、技术和地震预兆进行地震预报研究。如果有突破,则这样的成果拿多少诺贝尔奖都不会有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另一种观点也对中国有启示。他们认为,要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在地震预报上获得突破,也只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并远离地震好发地区建造家园,这样做更能挽救生命。而眼下,全力救灾则是当务之急。

我们当然要研究地震预报,但是法布尔的话最有意义:不管我们的照明灯烛把光线投射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的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我们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个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

地震预报何尝不是如此!

程奎星:雅安地震给科学救灾上了一课

公众普遍感觉到,此次雅安地震无论是我们的应急救援体系,还是救援力量反应速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相比汶川、玉树而言,雅安的救援行动高效而有力的开展起来。微博和微信的介入,使媒介在救灾保障中的传播效力大大增加,新媒体开辟的寻人和爱心通道,充满关怀和人情味。

雅安地震后的救援相比以往,无疑有了很大进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开赴灾区展开救援,各种公益慈善组织,各大企业纷纷联动起来,一场生命救援在震后快速有力展开。可以说,今天我们在应对雅安地震时的及时和高效反应能力,得益于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后不断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然而,对于毫无预知和情况万千的自然灾害而言,应灾和救灾体系是无法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灾害之后都能反思和反省,及时弥补救灾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灾和救灾体系。如此,在下次灾害降临时,我们才可以从容不迫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及时挽救更多的生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雅安救灾的迅速反映和高效应对,充分体现了这几年国家在防灾救灾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国民应对灾害时,在自我救援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提升。但是,在整个的救援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足,这些问题是将来在灾害体系建设中急需完善和理顺的地方。

灾害发生后,道路作为生命线无法及时畅通,导致救援部队的运兵车翻下悬崖。各方力量虽然及时行动起来,指挥系统依然缺乏科学和高效的运作能力,导致一些救援队伍不是卡在路上,就是找不到救援对象。各方力量短时间的涌入灾区,对原本脆弱的交通保障造成苦不堪言的压力,里面的灾民出不来,救援的人员进不去,贻误战机。尽管包括通讯系统在内,各种设施抢修队伍及时投入到抢修作业中,但是通信中断使一些重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

灾情发生后,包括中央调拨以及各省市的支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民间人士也送来了灾区急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如何保障这些救灾物资能尽快发送到灾民手中,在发送的过程中确保一种相对的公平,避免造成因为救灾不均产生的误会,避免因为物资堆积造成救灾工作滞后,作为后勤保障能力,这与前线救援工作一起必须同时有序的展开。

目前来看,不是没有物资,而是物资无法及时发放,一些灾民打出“求救命水,求救命粮”的告急牌子,从侧面反映出后续保障能力的薄弱。另外,各地增援的救援队伍,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救援力量如何统一协调指挥,这是生命期限内救出废墟下更多生命的关键。

每一次灾害之后,我们的反思和完善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亡羊补牢对于应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地震应灾体系,其国民在应对地震时的从容不迫和秩序井然,也是在一次次地震灾害后所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

事实告诉我们,救灾不仅需要热情和爱心,更需要科学和有效的救灾管理工作,来保障救援力量能最大效能的发挥救援作用,更需要科学救灾管理来协调救灾物资能及时送到每一个灾民手中。科学救灾,对中国的应灾救灾体系建设而言,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网观点中国)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地震频发,我们的家能抗几级地震?
来源:中国网2013-04-23 14:51:00
雅安7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再次牵动了广州人民的心。在对灾区人民表达同情、支持之余,也触动了广州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关注。因为广州是处在东南沿海地震带上,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