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房企二三线城市拿地忙

来源:新华网 2013-01-28 10:40:00

随着城镇化加速政策的出台,二三线城市在房地产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加重,在京沪穗深房地产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地产商开始疯狂地向二三线城市布局扩张。数据显示,万科恒大两家房地产龙头企业去年拿地数量一共为188幅,在二三线城市的拿地数量超过全年拿地数量的90%。

新年伊始,土地市场再传重磅消息。1月4日华夏幸福华远地产公告斥资逾10亿元拿下两幅地块,1月7日包括招商地产在内的五公司亦公告以总计54亿元拿下多幅地块,再一次掀起了一轮抢占二三线城市的拿地热潮。

二三线城市大手笔拿地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不少房企已将目光投向了二三线城市,而十八大以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进一步推进了龙头房企在二三线城市拿地的速度。

据统计,从2012年4月万科首次在唐山耗资1.9亿元拿下两幅地块以来,截至2012年8月份,万科在全国至少新增项目18个,总地价约为112亿元,大部分都集中在二三线市场。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万科新增的土地项目有23个,规划建筑面积约为376万平方米,而这些新增的项目也大多位于二三线城市,像徐州、贵阳、莆田等等。

招商2012年前三季度共拿地97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大部分集中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招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招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积极补充三四线城市核心地段项目资源,他们的战略将重点关注发展潜力大的新兴城市。最近招商地产就公告在昆明拿到一幅地。

此外,中海地产上个月初动用近50亿在4个城市拿下4宗地块,大多也位于二三线城市。

而上周,绿城以23.7亿元于天津及大连购地,招商地产在深圳、天津及佛山三地以18.6亿元购地,保利万科亦以超过10亿元圈地。

对此,合富置业首席市场分析师龙斌博士指出,一线城市、二线核心城市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业绩来源。不同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财富、城市基础设施、辐射聚合力等发展水平存在落差,即城市价值迥异:一线城市、二线核心城市的城市价值高,三四线城市的城市价值低。在调控时代,城市价值差异明显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反映在市场容量、供求关系、购买力、土地稀缺程度、预期等各个指标上,造成成交量、市场对调控政策的消化力、信心预期、房价走势等城市间的差异。

城镇化带来地产新机遇

近日发布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有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城镇化”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提前在二三线城市布局的房企已有巨大收益,恒大2012年前11个月累计销售846.3亿元,二三线城市项目贡献比例超过98%。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水平提升阶段,也是房地产增量规模快速发展阶段,这一点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上也曾得到过验证。而目前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无疑将会带动房地产行业新一轮的发展。这一轮发展机遇主要属于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城市二三线城市。比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及大多数地级市,和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刚需剧烈释放,供不应求,具有巨大的房地产发展潜力。

面对针对二三线城市的圈地潮,业内人士指出,本来业界都对今年地产走势极为看好,尤其在新城镇化建设提出之后,房地产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刚需人群有望被唤醒,而一些被地产商忽略掉的二三线城市的郊区地块开发价值也瞬间提升,这将是地产界发展的重要契机。业内人士提醒,房企在把握二三线城市城镇化建设给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有危机意识。在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同时也要注意将就业与产业相结合,进行同步发展,并配合国家城镇化建设,刺激刚需,激活刚需购房者的需求满足刚需者的需求。可以预见到,在新的机遇面前,房企的激烈竞争也将进一步白热化,龙头房企抢占二三线城市的地块也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龙头房企二三线城市拿地忙
来源:新华网2013-01-28 10:40:00
随着城镇化加速政策的出台,二三线城市在房地产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加重,在京沪穗深房地产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地产商开始疯狂地向二三线城市布局扩张。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