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业地产热背后:项目同质化、人气不足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3-01-24 08:51:00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从2009年起,武汉楼市进入商业综合体的开发热潮,此后以年均10个左右的速度推向市场。目前武汉楼市综合体项目已多达40多个,未来几年,还有近30个项目面市。

武汉的商业结构正因供应而改写。传统的武广、江汉路、中南商圈之外,逐步新增了徐东商圈、光谷商圈等,武汉商业的辐射范围随之放大。

在这些商圈壮大的背后,三江航天打造的东部购物公园、南国打造的首义汇、双环集团重磅推出的东湖春树里等独立于老商圈之外的综合体,却仍然面临人气不足、租客流失的尴尬。

“前期规划不足,后期运营不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人士点评,前几年项目扎堆上马,同质化严重,在诸如武汉的二线城市中,已成为一种通病。

有些综合体注定会失败

1月22日中午12点,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新首义广场旁边的“南国首义汇”商业街区,这个2011年开业的新商圈里,基本看不到多少客流,大部分商铺门可罗雀。

一家商铺的营业员说,生意一直不好,本打算不租了,但业主为了挽留她,采用“租四送八”,即交四个月房租,其他八个月都不用交租金的方式,把商铺租给她。

这种局面并非个案。“南国首义汇”一江之隔的汉口江汉路商圈里,与人头攒动的江汉路商圈相距不超过50米的地方,就是宝丽金广场,但其通往江边的一侧,门面已全部清空。在汉口二七路附近,已运营多年的汉口东部购物公园里,仍然人气寥落,基本沦为周边居民的一处娱乐广场。武汉和商铺投资客因人气不足与开发商之间纠纷的案例,近年也非鲜见。

武汉目前的商业综合体地图上,已经排列了40多个项目,其开发者除了老牌的万达、南国置业外,还新增了本土开发商福星惠誉及外来的绿地、和记黄埔等巨头。项目体量少则几十万平方米,大则上百万平方米。

“如果只算单体量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优质物业,目前武汉全市优质商铺总存量共有347.5万平方米,”戴德梁行提供的资料显示,近5年的年均供应达到33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增幅最大,达到81万平方米。

激增的项目却面临着同质化的尴尬。

“目前大多数开发商的方式都是对综合体进行简单的复制,单体开发较多,”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其招商的定位大都集中在普通消费群层,但消费内容并没有详细的区分,“综合体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消费的忠诚度。”

不仅如此,这些综合体还动辄打出5A甲级写字楼、5星级酒店的旗号,“但事实上,无论从招商、设计,还是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项目并不具备这样的吸纳能力。”他表示,而开发商前期定位不明晰,规划不足也是综合体同质化的导火索。

商业地产专业开发商阳光新业副总裁吴尧称,商业地产与住宅开发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设计与运营,有些综合体单从定位和设计来看,已注定必然要失败,再怎么修修补补也难逃关闭或并购的命运。

开发商和政府均不专业

有些综合体目前的尴尬局面,首要原因归于开发企业的不专业。

“在武汉市场,大部分综合体的开发商都是由以往纯住宅开发商转过来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比如福星惠誉、双环房地产等。成功运作一个商业项目,除了前期的规划定位要符合实际消费需求外,更重要的在于后期的招商定位和人气的培养,“多数住宅类开发商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吴尧表示,有些商业项目位置不错,但公司的招商能力和专业人才缺乏,后期运营必然困难重重。他预计,3年以后,将有一批商业地产项目不得不请其他专业公司来进行管理,怕就怕有的项目先天不足,即使优秀的商业管理公司也回天乏术。

多数商业开发商强调现金流快速周转。“哪块赚钱来哪块。”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副总监李国政指出,综合体的开发商拿的土地大都是综合用地,将其中的商铺分割成10平米左右的小块出售,更利于投资,有利于加快企业现金回流。

世邦魏理仕华中区董事总经理伍嘉乐认为,住宅开发商全部做住宅,售完即收手,虽能获得较快的现金流,但难以积累固定资产,对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不利,反之,通过商业销售,部分持有物业的方式,能暂缓这种局面。

政府规划是开发商扎堆综合体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地块规划中会明确要求配比一定的商业。”一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表示,城市综合体是对土地价值的最大利用,但这种商业比例基本都由各区自己来确定,导致在各区交界处,有多个综合体出现。比如武汉徐东大街两侧,属于武昌区、洪山区和青山区的交界线,周边除了以往的中商平价、销品茂外,还新增了福星惠誉和东湖春树里两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伍嘉乐也表示,综合体对于拉动当地就业、税收等比住宅更有优势,但若能在全市基础上统一规划,方可避免区域性的过剩和同质化。

供应持续增大

有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武汉综合体市场遭遇的尴尬只是短期的。

据戴德梁行研究部数据统计显示:武汉的人均商业面积在全国排名靠后,仅有1.1平方米。

世邦魏理仕武汉项目部经理陈耕表示,如今一二线城市开发成本攀升,他们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许多商业大品牌陆续落户武汉,比如LV、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和优衣库、ZARA等加快在汉开店步伐,这种客观需求,会缓解商业过剩的尴尬。

上述业内人士也指出,与其他城市不同,湖北经济格局呈现出武汉“一家独大”的局面,其辐射范围涵盖全省,且武汉的轨道交通正处于裂变期,会壮大武汉各商圈的辐射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场目前在建和拟建项目仍多达20多个,包括钰龙国际金融中心、汉口饭店地块项目、武汉水游城、南国中心、和记黄埔老普片项目、武商摩尔城、银泰城等。

政府近年还加大了商服用地的供应,仅2012年,武汉土地市场便成交纯商服用地38宗,总占地面积129.6万平方米。未来5年,武汉将有超过273万平方米的优质商铺供应。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武汉商业地产热背后:项目同质化、人气不足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3-01-24 08:51:00
据东方早报报道,随着莘庄商务区内的首个写字楼项目由上海西子联合实业有限公司打造的西子国际中心近日公开,标志着莘庄商务区正迈入全面建设阶段。区内最大的人工湖春申湖及周边配套工程也正式启动,作为区内“一湖一河”的水系之一,春申湖无疑将凸显莘庄商务区“生态商务”的功能定位,彰显以良好生态构筑未来商务办公环境的理念。此外,随着西子联合等国内外知名开发商的入驻,区内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集群建设业已启动,区域价值正在显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