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严格落实公积金缴存上限比例政策。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3-01-09 09:16:00

关注:

聚焦热点 理性透视

同一城市有人刚过一百有人超过一万 专家建议严格落实缴存上限比例政策。

同一座城市,不同的单位,公积金缴存差距竟达141倍,记者的调查结果令人不安。公积金缴存差距,本质上是收入差距。极端的事例显示,收入低的人,用公积金贷款买不起房;收入高的人,公积金不是买房必需,甚至成了避税手段。事实表明,现行的管理制度亟须完善,让公积金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据《人民日报》

现象:

同城不同单位差距竟达141倍

供职于北京市某文化企业的李小雨,每月公积金个人缴存额仅为202元;而供职于某在京大型企业的刘笑笑是2012年2月刚入职的一名员工,其公积金月缴存额已经达到了2070元。两者差距达到10倍之多。

如果这个数字还显“温和”的话,记者在山西的调查就有点吓人——

杨娜在某大型企业山西分部工作,工资条显示每月公积金单位缴存额高达16950元,在山西另一企业供职的吴晓明,每月个人缴存额仅为120元。差距高达141倍。

在山东济南,记者从某企业普通员工张松的工资条上看到其个人公积金缴纳额度为1758.24元,而在某网站工作的王晋的工资条显示,他每月缴纳的公积金为100.3元。

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巨大?公积金的数额没有一个上限吗?

在北京,为控制公积金总额度,除了在缴纳比例方面进行限制外,相关政策还对缴纳额度规定了上限。北京市规定,2012年住房公积金年度的缴存额上限,按照2011年当地职工月均工资的3倍,分别乘以单位和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确定。

然而,记者调查中发现,缴存单位并未执行规定。一些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突破了下限;一些则视上限为空文,把公积金变成了隐性福利。

按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政策,职工和单位公积金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5%,但罚则当中,并未对超出缴纳上限给出相应的处罚。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建议:

严格落实缴存额度和缴存比例上限政策

应该怎么缩小缴存额度的过大落差、遏制不合理缴存,实现公平呢?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丽娜建议,在未来公积金条例修改中,首先要严格落实缴存额度和缴存比例的上限政策。

汪丽娜表示,为强化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应实行差别化贷款利率,应适当提高公积金存款利率,明确公积金增值收益归缴存人所有,可用于为无力购房的公积金缴存人提供租赁性住房。

有专家表示,实现公平,不能只盯着缴存。中低收入者除了缴存额度较低外,某种程度上存在“穷人不够用、富人用太多”的问题。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也认为,公积金一定程度上应照顾到低收入者的贷款需求。他建议,政府部分使用公积金建设的保障房,应该优先分配给缴纳公积金的低收入职工。

析因:垄断方为根源

“我们是按最高限额缴存的”,29岁的杨颖从湖北某知名大学毕业后进入某电力企业一家下属单位上班,其毕业第二年的收入就已经达到20万元左右。“毕业三年就买房的人很多”。

记者了解到,居民服务、制造等竞争性行业由于效益问题,多数选择最低的5%缴存,而电力、金融等垄断行业则大多选择最高限额。

“很多私企只有社保,没有公积金,公积金缴存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某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负责人张伟认为,要平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关键还是要打破垄断,特别是要限制政策性的暴利。

(据《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

其实是多数人公积金太低

@子嘉满满哒:想说的是:不是有人太高了,是大多数人太低了。

@天弋樵夫:我觉得就是一种隐性福利。把钱放在账户里没有收益,连通胀都跑不过,谁愿意?有这样避税的么?

@神探陈火大:我只有100多点,加上单位交的一个月300多,有比我少的吗?

@好舒服宝贝:有啊,我每月250元。

@奶爸_每天游走:贫富差距大就算了,最郁闷支取的门槛很高。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专家:严格落实公积金缴存上限比例政策。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3-01-09 09:16:00
同一座城市,不同的单位,公积金缴存差距竟达141倍,记者的调查结果令人不安。公积金缴存差距,本质上是收入差距。极端的事例显示,收入低的人,用公积金贷款买不起房;收入高的人,公积金不是买房必需,甚至成了避税手段。事实表明,现行的管理制度亟须完善,让公积金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