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宅门”后人欲捐古宅

来源:合肥晚报 2019-07-10 10:07:07

合肥“大宅门”后人欲捐古宅-中国网地产

○被封盖的古井

合肥“大宅门”后人欲捐古宅-中国网地产

○老宅位于拱辰街

合肥“大宅门”后人欲捐古宅-中国网地产

○董家老宅俯瞰

在合肥老城区,有一处建于清末的江淮古民居,这里曾是一代名将武探花(进士第三甲)董金凤后人的府邸,也是一处附着了晚清、民国市井元素,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自皖北行署至安徽建省以后的金融发展史的深宅大院。近日,旅居海外多年的董家后人项翔回国,他有意将此处老宅捐赠给政府,并呼吁尽快将老宅保护起来,并挖掘老宅故事,为发掘合肥文化出一份力。

外公董季平留下的清代古民居

今年64岁的项翔在海外生活了30年,但他时常挂念着故乡。这些年来,他曾多次回到合肥,每次回来,他都会去拱辰街转一转,去看看外公董季平留给他们的这处老宅。

“每次回来我都很感动,我曾在周边访问过一些居民,他们一开始以为我是开发商,对我很有敌意。后来听说我是董家后人,对我特别好,非要把我拉进家里给我倒茶喝。还跟我说一定要把这个老房子留下来,这都是我们的历史文物。”

每当项翔听到这些话,都会感动得落泪:“这个房子现在还有人住,我在国外听说老城区要改造,很担心万一哪天被拆掉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介绍,合肥老城区的古建筑仅5处,这片老宅是其中之一,位于曾经最繁华的拱辰街上。7月8日下午,记者跟随项翔一家人来到拱辰街,记者看到,这片老宅位于中段,地处一片纷扰的菜市场。但站在街上,能够一眼认出这片29间江淮古民居建筑风格的老宅,和周边的现代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今,这片古民居建筑群内,密密麻麻地住了数十家居民,房间的结构被大幅度改造,但江淮建筑中特有的木质冬瓜梁、雕花梁托依旧留存。建筑群内,部分房屋的主体结构已被破坏,有着翻建过的痕迹,青砖砌成的山墙已有部分倒塌,一些房间的顶部也出现了坍塌,沿街的房屋还被改成了几家肉铺、杂货铺。

“门口的石鼓我上回来的时候还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估计是被文物贩子偷走了。”项翔说,早在几年前他回国几次,当时是为了明晰这片祖宅的产权。由于历史的原因,祖宅曾经发生很多变故。如今,他们这代子女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不想占有祖宅,只是觉得这么有历史价值的宅子,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掩盖住其历史的光芒实在可惜。

“我们想把这个宅子捐赠给政府,也是希望政府能够把它保护起来,利用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宅,里面承载着的是历史文化,这对合肥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宅门下曾是两家名门望族联姻

“这片老宅始建于清末,我母亲就在这老宅内长大。”项翔说,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周边的住户一说到董家,都知道他的外公董季平。清末和民国时,董家是合肥名门望族,这片古民居建成时就有29间。解放前,外公董季平和外婆龚维云还有外公的兄弟们,好几家人都住在这。

说到董家,不得不介绍的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武科一甲第三名进士——董金凤。由于他建有战功,乾隆皇帝追封其曾祖董子上“太学生,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祖父董玉为“太学生,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父举人董起朝,“封武义大夫晋赠武功将军”,其叔董林也被封赠为武义大夫。这一家在当时的合肥可谓声名赫赫,董金凤就在前大街府学云路街东侧三十米处(即今飞凤池巷西侧三十米),盖起探花府,荣耀非常。

说到拱辰街,即便是老合肥人估计也只是觉得它就是一条小巷子。但是查阅1947年的合肥地图,就可以发现拱辰街叫北门大街,是一条主干道。这里曾经居住过两个名人的后代,一户便是清初合肥“武探花”董金凤的后代董季平,另一户是清初礼部尚书龚鼎孳的后代龚积炳。董季平后来迎娶龚家四小姐龚维云为妻,在拱辰街置有九进大宅,29间,500多平方米。在拱辰街南段,有一处晚清老宅,为董季平、龚维云夫妇所有。

1951年8月,这处老宅曾出租给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后来世事沧桑,房屋产权不明,屋主的后人也在国外发展。29间房,一大半都拆除建了红砖楼房。大门的门枕石,已经看不出原先的模样,那口古井也被封存起来不用了。

老宅记录着合肥的历史文化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地契、房产证早已不在,唯一能够证明老宅产权的,只有一份判决书。”项翔说。

在他提供的一份合肥市中市区人民法院关于老宅的法院判决书上,其判决结果中写道:“拱辰街297号29间房屋,属于董季平、龚维云私有产权。”“1951年8月,因董季平、龚维云均不在合肥,其女董善涵将29间房屋出租给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1952年7月,租期届满,双方均没有办理续租手续。”判决时间为1983年。

项翔还告诉记者,由于“文革”十年,家族人的成分不好,家里人未能将老房子的产权明确,多年过去了,老房子一直为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使用。直到改革开放后,为了明晰这座老宅的产权,曾在法院打官司。但1983年法院判决后不久,其母董善涵去世,几年后,项翔前往澳大利亚,一家人对于这片祖宅的所有权问题再也没有过问。

在国外这些年,每每想到祖国,回望故乡,项翔都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感,每次想到母亲临终还在惦记着的老宅,他就觉得自己肩上还有一个重任没有完成。

“这个老宅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它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多的是记载着董家的历史,合肥的历史,我们不能让它淹没在市井里不闻不问。”项翔这些年在澳洲一直从事媒体工作,他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新闻。

无意间他看到一条新闻:庐阳区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挖掘盘活老城区特有的历史古迹、人文典故、老街巷、老字号等资源,延续城市文脉。争创4A级庐州历史文化旅游区,恢复古城墙和古城门,唤醒庐州历史文化记忆。建设老四中及周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提升城隍庙外围文化品位。将79号董家宅院开发利用为合肥淮军府或为合肥民俗馆,与拱辰街进行整体改造,形成合肥版“锦里”。

这条新闻又让他看到了希望,“这次回来就是想跟政府对接,我们家人也商量了:要将这处老宅捐赠给政府,目的只是为了让它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合肥“大宅门”后人欲捐古宅
来源:合肥晚报2019-07-10 10:07:07
在合肥老城区,有一处建于清末的江淮古民居,这里曾是一代名将武探花(进士第三甲)董金凤后人的府邸,也是一处附着了晚清、民国市井元素,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自皖北行署至安徽建省以后的金融发展史的深宅大院。近日,旅居海外多年的董家后人项翔回国,他有意将此处老宅捐赠给政府,并呼吁尽快将老宅保护起来,并挖掘老宅故事,为发掘合肥文化出一份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