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新房变革房地产电商:将意向客户迅速送至销售案场

来源:人民网 2018-10-12 17:10:16

贝壳新房基于空间感,全方位提升在线看房体验主要通过3种途径实现:通过VR看房,解决传统2D看房缺乏空间感的问题;利用航拍、动态图片呈现,提升周边环境和区位的动态展现;将VR、航拍规模化、体系化地应用在整个平台上的房源中,让线上成为消费者看房、选房的主流渠道。

“不只是高质量把控信息,而且我们会在线上逐步复刻超过80%的线下核心体验。”潘志勇说,这才是房地产电商的第一步。

本质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

潘志勇也进一步分析到,贝壳新房与天猫、京东等电商介入房地产领域的本质区别在于,贝壳新房本质是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

贝壳模式下的房地产电商,强调服务取胜,有了第一步的线上优质体验,第二步就是优化线下看房流程,并且在成交后建立“房后服务”,实现与用户的深度连接。

据潘志勇介绍,贝壳新房也将加强平台、用户、案场的连接,为更多楼盘打造看房专车,解决用户看房难的问题。

而用户、经纪人、开发商,在贝壳新房平台上有着“乐高”式自由组合,目的也都是服务。

背靠贝壳找房大平台,贝壳新房表示经纪人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平台导流的数据,经纪人可以为尚未确定意向的用户提供多样化楼盘选择。反之亦然,经纪人掌握的精准客源,是开发商可以依赖的客户来源。

除此之外,贝壳新房还创新了“直通车”模式,则将流量、商机直导给开发商。以此前贝壳新房与万科的直通车业务为例,合作60天内,万科收获3800组商机,合作后商机增长4.9倍,3大主推楼盘成交25套。

再下一个阶段,潘志勇希望贝壳新房可以与用户建立持续连接,为此,他提出了“房后服务”的概念。

“举个例子,如果真正能够深入用户的生活,标签化用户,持续与他们产生连接,那样的话,就能够让用户持续想到我们。”他说,对低频的交易来讲,把房产交易变得和快消、外卖一样是不可能的,所以突破点就两个,第一,保持持续连接;第二,让品牌更强。

潘志勇也为贝壳新房定下了一个可量化的目标:“希望贝壳新房在用户口中的第一提及率能达到70%。当用户需要找房时,能第一个想到贝壳新房,这就是成功。”

从成交中“找生意”

“我们不收任何端口费,从前发帖子卖流量的做法门槛太低,生意很难做大。”盈利模式与水平是最终考验,潘志勇明确表示,贝壳新房的盈利点,是从大体量的成交中找寻价值,“况且我们是真正希望能为行业升级做些贡献,这也是平台共赢的意义。”

数据和渠道给了贝壳新房这样操作的底气,一二手联动则提供了更多尚未发掘的可能性。

基于天眼系统,贝壳新房了解新房消费者的多种数据,例如客户足迹、到访门店、心仪社区,偏好的片区、户型等等,可以帮助开发商进一步掌握最新的消费趋势和用户偏好,更好的提供房源产品。

据悉,贝壳线上拥有1700T的一二手数据,这些数据经过运算处理,形成了客观、准确的客户洞察,可以帮助经纪人更好地了解客户,了解楼盘,从而更精准地发掘客户,精准匹配到合适楼盘。

而背靠贝壳找房大平台,贝壳新房拥有线下经纪团队的优质资源。如果贝壳每一个经纪人手上有50个精准客户,则可以为新房的交易提供效率最高,精度最准的一二手联动的销售服务模式,帮助新房开发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渠道赋能。

此外,贝壳新房为开发商端带去的赋能还包括将VR、航拍、智能推荐等产品、技术规模化地应用在房产领域。据悉,此前,潘志勇否决了有关“将VR技术向开发商单独收费”的提议。

贝壳新房的想带来的变革还不止于此,潘志勇数次提到供应链改革,也是深化房地产电商的一个有效方向。

“除了提升效率,电商另一大作用在于增加食堂的价格优势,所以最后电商一定要回到供应链的改革。”潘志勇表示,供应链改革可以把“优惠”真正给到消费者,同时也帮助供应方更快去化。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贝壳新房变革房地产电商:将意向客户迅速送至销售案场
来源:人民网2018-10-12 17:10:16
潘志勇表示,贝壳新房将重仓技术投入、全方位提升线上服务体验、发挥一二手联动优势,进而降低新房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最终通过线上+线下,闭环用户端和开发商端两个转化漏斗。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