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具备开征条件 与降房价关系不大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09-21 09:17:24

重庆、上海模式基础上改良 先征后调

谈及未来地产税会如何征收时,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在现有的重庆、上海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良,是最可行的方式。

朱少平告诉北青报记者,地产税目前还没有公布任何细则,但他认为最可行的就是在上海、重庆模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形成方案。他认为,无论怎么调,都不能从家庭房产的第二套开征,如果是家庭房产的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才开始征收地产税,很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会有一大批人为了避税而选择离婚,会激增离婚率,导致现有家庭分裂。因此根据这个思路,还应该对多套房实施惩罚性税率,在原有征收地产税的基础上,对多套房提征高税。

另外,58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也表示,地产税的征收方式会参考目前上海和重庆的地产税试点模式,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按比例征收地产税,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会造成税赋过高,但税赋高低和采用“评估值”征收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影响税赋的重要因素除了税基还有税率,换言之,按评估值征收也并不意味着会采用欧美国家2%-4%的税率征收。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则认为,地产税从执行周期来看,要先从增量开始:从之前已经有的试点看,地产税都是从新增量开始试点,这样政策落地的难度小,上海、重庆都是先从增量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地产税在这些城市就不会扩大。重庆已经逐渐开始扩大到存量。

对于市场中各种不同方式征收地产税的声音,朱少平告诉北青报记者,地产税从最开始提出,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当中,全国人大也一直有论证问题,要不要立法,立什么法,应该怎么征税,涉及利益怎么平衡,程序如何走等等都在研究过程中。他认为,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可以先出台征收,随后随时调整。

“我们的很多法律都是这样的,比如合同法,最早叫做经济合同法,后来又有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再回来有了技术合同法。一个合同法,三个法律。这就是第一个阶段,由单行法律在实践后,逐渐合理,逐渐补充丰富,逐渐形成体系。所以现在的地产税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朱少平表示,因为理论上存在争议,客观上涉及的房产问题又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先征收试试,随后调整,最终会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地产税与抑制房价关系不大

不少人认为地产税的出台就是为了抑制房价,因此翘首期盼地产税的落地。但实际上,在大多数业内专家的眼里,地产税与抑制房价关系并不大。

张波认为,地产税立法的目的并不是降房价,而是改变现有税赋重流转、轻保有的现状,达到优化地产税制效果。目前流转税一方面限制了房屋交易,变相减少了存量房供应;另一方面本应卖房者承担的税赋容易转嫁到买房者,变相抬高房价。地产税立法后,谁持有谁纳税的方式会更合理。此外,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制度相比,后者是一次性收入,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通过地产税收则变成长期现金流,细水长流的方式更能让地方政府着眼于长远。

不过张波也表示,地产税虽然不能调节房价,但结合其他长效机制会极大改变人们对于房产投资的预期。地产税是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未来税收制度结合土地制度、住房制度、金融制度等多种长效机制手段将对于房产投资的预期产生较大影响。但这一变化是潜移默化而非一蹴而就的,影响也会更为深远。

朱少平也认为地产税对于抑制房价的作用不会太大,像上海和重庆的征收经验来看,并没有对房价产生明显影响。地产税说到底就是财产税,谁持有这个财产谁应该交税,税的目的是解决地方政府运行中的资金问题,世界各国的地产税都是这样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地产税来调节收入,解决收入问题,也不是为了降房价。朱少平补充道,实际上,地产税的立法初衷,就是为了调整地方税收的结构,补充地方税源,调控房价只是附带的预期。

备注:立法专家、经济学家朱少平教授原为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地产税具备开征条件 与降房价关系不大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8-09-21 09:17:24
传了多年的房地产税已具备开征条件 业内认为房地产税与降房价关系不大。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