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振兴的“开平探索”:让民心侨心“双回归”

来源:南方日报 2018-05-31 15:21:19

广东乡村振兴的“开平探索”——

让民心侨心“双回归”

100多年前,华侨华人回归乡里建成星罗棋布的碉楼群落,江门开平成为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平如何走好侨乡乡村振兴之路?

这几天,开平市委改革办联合广东财经大学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四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走访,探索符合开平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开平的乡村振兴,不但关系到本地父老乡亲的民生福祉,也是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殷切期盼。

投入1亿元用于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开平迅速行动,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1亿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5月2日,开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开平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立塘口、大沙、苍城、长沙四个示范点,分别代表“旅游重镇”“山区与水库移民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平原地带”四种不同情况下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开平取得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组合拳要素,不单是‘要我做’,更多的是‘我要做’!”开平市委书记庞正华说:“乡村振兴时间紧迫,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抢时间、抢资源!先把试点做好,其他地方就可以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对号入座,实现共同发展。”

旅游重镇实施现代化运营

作为旅游重镇,塘口的众多碉楼和历史建筑如何盘活,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在这方面,塘口已经有了样板。


从2016年11月起,归侨邓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了塘口社区计划,引入香港成熟的社区企业模式,对塘口旧墟废弃的五金厂和钟表厂进行改造,在保留原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适合青年人居住、交流和举办活动的塘口空间。

自去年10月营业以来,塘口空间已经接待多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他们在这里举办音乐读书会,到乡间骑行,参与春耕……现代化运营模式,不仅给本地村民创造了就业,也吸引了年轻的大学生在此落地生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的王诗明和叶梦怡,实习之后决定留下来工作。“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乡村振兴,未来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王诗明表示。

“我们正在梳理区内历史建筑和碉楼资源,通过与周边土地的整合,形成项目推动工商资本的进入,目前已经启动和在做的项目有七八个了。”谈及这一发展思路,塘口镇镇委书记温家林信心满满,未来,从塘口旧墟出发,将有3条“最美旅游路线”,通往立园、自力村碉楼群、方氏灯楼、驸马方公祠等景点,游客可以观光在碉楼,吃住娱乐在塘口旧墟外。这一片有着丰厚历史沉淀的区域,即将焕发新的生机。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距离市中心最边远的大沙镇,作为唯一限制工业、保持原生态的乡镇,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开平市乡村振兴的规划中,大沙镇的发展方向,就是以茶为主轴、高质量乡村旅游为载体,打造休闲、观光、度假三合一的茶园文化小镇。开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邝积康说:“未来整个大沙就应该像杭州西湖旁边的梅家坞,小桥流水人家,周末的时候城里人来喝喝茶、吃吃饭,再带点手信回去。”

大沙镇是“广东十大茶乡”。镇里的大沙河水库面积达16.3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杭州西湖。雄踞于此的广东省南部第一高峰天露山,山高露清,土壤肥沃,经有关专家鉴定,自然条件可以与福建安溪相媲美。近年来大沙茶产业发展迅猛,先后打响了“天露仙源”“大沙红”“岗坪茶”“大沙里”等多个茶叶知名品牌。今年5月,大沙里红茶还被广东省农业厅评定为2018年广东十大好春茶红茶组之首。

“让城里人感受乡村的独特美景,品尝到乡村的特色味道,让乡村人愿意留在家园,过上富裕的生活。”大沙镇镇长温伟荣感慨,有了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大沙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蓝图指日可待。

南方日报记者 王瑾 沈文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广东乡村振兴的“开平探索”:让民心侨心“双回归”
来源:南方日报2018-05-31 15:21:19
100多年前,华侨华人回归乡里建成星罗棋布的碉楼群落,江门开平成为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开平如何走好侨乡乡村振兴之路?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