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建设自贸港 “遍地开花”可能性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8-05-02 08:49:07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区”)之后,自由贸易港(下称“自贸港”)又成为各地希望争取到的重大改革事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贸港。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近日称,自贸区能否自然而然走向自贸港,在政策层面上并不会如此,“还是要有中央授权”。


自贸港不会遍地开花


何为自贸港有严格的界定,自贸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贸易港。


“自贸港一定是在一个完整独立的关税区内设置的区域,肯定不会遍地开花,(不会)像自贸区这种布局方式,理论上也没有这种可能性。”李钢说。


随着海南的加入,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2个自贸区。近日发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河北省支持以雄安新区为核心设立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则在4月2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商务部作为国务院自贸区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与河北省一起,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总体方案。


这也就意味着,与过去30年相比,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全球价值链革命为代表的新经济全球化技术红利,和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大背景的变化,也引发了吸引外资路径的变化。“没有意识到一点,按照传统的办法去把大门打开或是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外资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如潮水一般涌过来。”王新奎称。


王新奎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自贸港建设中,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针对某一个重要的产业或行业,或与当地优势有关的行业政策体系,比如海南的自贸港首先就要从旅游消费行业开始。


李钢则表示,未来自贸港会在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和监管等制度上有重大突破,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本和金融制度上一定要重大突破。


自贸区该如何建设?


而在自贸港成为新目标的情况下,自贸区又该往哪里去?


对此李钢认为,自贸区与自贸港都是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也都是自主开放的特殊区域。但二者又有不同:自贸区着重可复制可推广,但是自贸港则强调不可复制推广;二者的选取标准不同;未来全国人大的授权不同;未来自贸港要向WTO通报并作出说明。


“大多数自贸区还是要立足于中央批复的方案,按照定位,突出特色,开放发展,不搞’一窝蜂’。”李钢说。


海南自贸区建设同样提出以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海南特点来实施推进。


李钢认为,开放新格局中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一是要对内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试验田作用继续保持下去,二是为协议开放做测验和压力测试。


不少专家也表示,自贸区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顶层设计不足,协同推进难;充分授权不足,实践创新难;压力测试不足,开放广度拓展难;进度标准不足,任务期限判定难。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称,在多个自贸区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即“深层次改革推进的难度很大”,“最基层陷入了一个迷茫期”。


比如,西部某片区反映,目前争取到的省里的31项管理权限下放不足,希望下放更多的管理权力,但是上级又担心放了权之后下面能不能接得住。


李钢认为,自贸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外资管理模式的使命基本完成,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自贸区改革发展新的使命是什么,以及未来怎么推进自贸区。


李钢称,自贸区的建设还是要回归到自由贸易本身,回归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轨道上来,在自贸区率先试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着力于要素自由化,实现商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而不是谈一些很琐碎的问题。“每个自贸区都有许多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但是跟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相关联的到底有几条可以落下来,真的要画一个大问号。”


因此,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扩大改革自主权,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授权。国家层面的试点工作,能在自贸试验区试验的,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验。或者授权地方,自动获取试点国家各项试点举措的权利。


李钢同时称,自贸区要坚持体现战略性,既不能将自贸区功能扩大化,盲目堆叠与其功能不匹配的试验任务,也不能将自贸区功能缩小化,简单理解为园区招商引资。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多地探索建设自贸港 “遍地开花”可能性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8-05-02 08:49:07
自贸区能否自然而然走向自贸港,在政策层面上并不会如此,“还是要有中央授权”。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