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5-16 10:37:08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5月13日联合举办2019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唐华俊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贡献综合效应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势头向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肉蛋奶、果菜渔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裕。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经贸谈判尚未定论,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等,中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

2017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9%。农业“压舱石”作用如何体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研究发现,2017年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3%。农业—食物系统的就业比重达36.07%。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介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途径。如何守好农业基础产业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的五个主要结论是:在产业发展方面,以竞争力换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食物系统提供了大约1/4的GDP和1/3的就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农业劳动力“蓄水池”效应明显,农业—食物系统就业稳定性强;“以肉换粮”的进口政策具备可行性。

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大豆对外依存度从1997年的16.3%增加到2017年的87.2%,进口高度集中在巴西、美国和阿根廷。但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下降,其中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同比减少49%,降至1664万吨;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达到6610万吨,同比增长30%。

大豆产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预测了大豆振兴计划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发现,扩大面积和提高单产的综合方案将有效减少大豆外需,但会导致玉米进口增加,对粮食安全无明显影响。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认为,大豆振兴计划有利于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但可能会受到中美贸易磋商和非洲猪瘟疫情等外界因素影响,国产大豆市场行情面临下行压力,财政负担加大;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创新土地经营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引导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的健康型消费结构是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现实路径。

乡村振兴的潜力巨大

展望未来,2019年可能仍将是艰难的一年。预计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同时,对加工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将加剧超重和肥胖症比率的上升。这些趋势无疑对农村地区影响最大。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是食物和营养不安全、基本服务缺乏和就业机会有限等不利因素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等。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在介绍《2019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时强调,乡村振兴是有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改善农村生活的重要途径。利用新机遇和技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创造更多更优的农村就业机会、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恢复环境的政策、制度和投资可以将农村地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健康家园。

樊胜根表示,乡村振兴也意味着借鉴利用企业家精神、新兴技术和公私伙伴关系解决发展挑战方面的成功案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农村地区的创新和投资将为许多农村居民提供一种摆脱贫困、营养不良和低生活质量的方法。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05-16 10:37:0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