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成绿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8-12-28 08:52:25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加快绿色发展”再次被重点提及。作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落地生根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作用重大。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也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为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来,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开创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先河。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和绿色产业服务。

“无论是绿色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还是绿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都迫切需要加快完善财税政策及相关法律配套,同时还需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绿色金融的助力。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绿色金融实现绿色产业化。”12月22日,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祝慧烨在“2018中国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针对产业经济领域对绿色金融的期待,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表示,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实际性待解问题,所以整体来看,目前,我国以绿色建筑为典型代表的绿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以绿色建筑为例,首先相关评价标准一定要有可量化、可核实、可报告的客观指标,这样才能统计出来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效益。其次,绿色建筑评价要建立有公信力的统一公共平台,整个评价的数据应对公众开放。”

具体到绿色债券如何支持绿色建筑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介绍,绿色债券比普通债券有很多优势。一方面,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可放宽至80%。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在资产负债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发债规模时,不考察企业其它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债券资金用于优化发行主体债务结构的比例可以达到50%,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绿色投资基金股东申请发行绿色债券,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基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强则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要比2015年提升3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要超过50%,还要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由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融资需要900亿元~1000亿元,超低能耗建筑增量总成本在80亿元~120亿元左右;完成2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增量目标,需要的增量成本资金需求为1183.4亿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深化改造,潜在需求量为3500亿元;公共建筑改造达到现有节能65%及更高标准,预测潜在资金需求量为600亿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融资总需求将超过6000亿元。

但是,目前,我国已发行的绿色建筑项目债券只有10只,其中9只为一般企业债券、1只为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另据银监会披露的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情况,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21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高达8.3万亿元,其中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为1348亿元、占比仅约为1.62%。

“绿色金融原本可以成为以绿色建筑为典型代表的绿色产业的‘加速器’,但由于建筑节能减排监测系统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并不能准确地掌握建筑节能效益,因此无法保证绿色投资是否能够真正用于开发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加之一些企业绿色环保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以及隐性负债的存在和财务数据的错综复杂,也导致绿色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了其支持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的意愿。”业内专家分析表示。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绿色金融成绿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8-12-28 08:52:25
作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落地生根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作用重大。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也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