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大PK

“拆墙”派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

2009年我和周其仁老师提出了一个构想,就是在中国建一个中密度、紧凑型、节地的理想城市,以区别于摊大饼的城市。过去我们住的密度越低越好,所以在密度的问题上遇到很多技术性的质疑。其实,越往后,越现代,人接触的频率、一辈子认识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对城市需求的不断增加,不是在乡下,一定是在城市,所以拥挤在一起提供了巨大便利,人们之间交往的密度加大了,空间的需求成倍增加,它不是在远的地方,而是在近的地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

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都要圈起来。一个个楼盘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不关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现代城市应该是开放的,以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特征。为什么女孩子现在越来越缺少逛街的地方?因为现有的城市建造模式扼杀了街道的魅力和活力。道路的利用率高了,临街的店面就多了,诸如咖啡馆、餐馆、茶室、书店等,由此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

政策大方向肯定是对的,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可以促进城市的交通缓解,发达国家而言道路虽然不宽,但是道路密集。目前我国的通勤效率过低,要影响到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交通变好 ,对于城市效率提高很有好处。但是,这些改革同时也涉及到物权法,如今国内小区内的公共面积属于全体业主,未来如何管理是问题;此外,如果未来土地出让将公共面积剥离,这将大大降低未来土地出让的收入。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

总体看来:决策英明,方向正确,道路坎坷。实行开放式小区,合理的做法应是:先小范围试点,积累经验后慢慢铺开。对于已建成的小区和大院,逐步打开,就相对前者合理一些。但也要分类指导、先后有别。建议:破墙理应“先公”“后私”。机关、事业等公共单位大院,要率先破墙,等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进行居民小区(涉及民众私有财产)的试点,慢慢展开。

“保墙”派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

这是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西方国家城市发展一直是小街区,路网密,不会像我们一些城市经常出现交通毛细血管堵塞的情况。很多年前专家学者就在倡导,但由于阻力较大一直没能成功推行。一是在文化理念方面,影响城市规划和人们的理解,这是问题根源;二是土地在出让方面,应该小块出让,不是大块出让;三是治安、管理等方面,大院封闭的管理给人感觉更安全,需要的安保和物业也会比较少,如果打开后会遇到很大阻力。

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

治安问题是政策实施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但这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在一定尺度里可以较有效地解决治安问题。例如将几栋楼视为一个庭院,也就是一个组团。庭院外有防御。小区公园、公共道路则由市政费用来维护,组团内部的道路由业主来维护,建议每个组团内部应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才能进行好的协商。现在25公顷一个小区才一个业委会,已超出了人们可以协商的范围。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

《意见》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项条款与《物权法》相悖。此外,能否解决大城市日益严峻的路网交通问题姑且不论,这一要求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将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高端社区。独享优质的社区环境资源、以及保障财富阶层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也是高端社区的重要价值,如果传统的围合式社区不再封闭,这些卖点都可能被打破。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

小区封闭是为了安全,何况住宅小区内的道路设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如果开放如何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是一个大问题。国外之所以实行街区制,是因为人人有枪本来就居住分散,这与国内基本都是高层住宅楼的性质完全不同。另外,街区式社区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与街道结合性强的社区。街区式社区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丰富,与商业和各种城市活动结合紧密等优点。当它运用在中国城市会出现噪声干扰等问题。

网友各种神吐槽

媒体观点

开放封闭小区,先从机关大院开始

街区制当然好,但目前只适用于新规划还未建设的城区,已经被各类超级大盘切划得稀巴烂的郊区新城,着实没有条件推行街区制了。当然,如果一定要打开,也应先从机关大院开始。

——凤凰评论
拆掉围墙,大国才会真正崛起

有些人说,文件上不是说“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吗?那我们就先看看他们会不会先把围墙拆掉 。

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的围墙早就被“消灭”了——不是靠拆,而是通过搬迁。如今,不少地方政府都搬进了新建的“市民中心”,绝大多“市民中心”是不设围墙的。

一个大国的国民,不应该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住房问题”的章节中 所写:“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拆掉围墙,大国才会真正崛起。

——微信公众号“德科地产频道”
开放小区、搞街区制只会让你交更多税

搞街区制小区保安将减少,警察将增多;小区保洁将减少,环卫局的职工将增多,职工增多官员自然也增多;小区公共设施将减少,政府投资的公共场地将增多……你可能不需要交物业费了,但你将缴更多的税。

——微信公众号人文经济学会
重点在“开门”!关于“拆墙”,太多人都想错了方向

拆墙的重点并不在“拆墙”,要打通交通,只要恢复曾经的出入通道,“开门”就行。在讨论现在正在风口浪尖上的“拆墙”文件时,在您还担心自家小区被拆掉围墙时,在您想以《物权法》为据来讨论其是否可行时,请和知事一起重新温习一遍文件,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文件中,从始至终就没有出现过“拆墙”俩字。

一个舆论上的泡泡,就这样越吹越大。但其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北京市规划委从两年前变在调研的一个项目——如何打开“大院”,疏导交通。这个调研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各住宅区、各单位大院打!开!大!门! 通往四方的门开了,交通捋顺了,路成网了,谁还非得盯着要拆您家的墙?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得很明白,文件中提及的“封闭住宅小区”,并非指城市社区,而是只绵延数千米甚至面积超过几平方公里的“超级单位大院”和“超大小区”或者“超大楼盘”。这些楼盘的超大封闭尺度,影响了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结构体系,造成主干线打断形成了大量的丁字路。

——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
封闭小区的房价将水涨船高

在“原则”允许下,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打开的比例并不高,而未来新建的,则很大可能为开放式小区,届时,对于房价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节点,封闭小区价格或将随之水涨船高。

——微信公众号“云房资讯”
论围墙 | 三个利好与两个利空

利好钢铁产能一大波住宅楼将明显增加对于防盗窗的需求,至少三楼以下的业主需求将更加明确。最大的动力 就来自于中国人特有的不安全感。

利好园林苗圃业貌似街区开放了,其实外面的人也还是进不来。但是,这反过来将大量增加对苗圃园林的需求。 所以,停止抱怨吧,请投资A股一大把苗圃概念股。

利好各种智能安防技术设备提供商开放社区道路,无论公建还是小区,安防的第一道防线从小区的大门倒退至楼宇门禁,这里面就 大有生意可讲。

利空物业公司股票“最后一公里”概念是物业公司在京东、阿里、顺丰电商年代的无敌杀器,也是在招股文件里大 讲资本故事的护身符,割据为王,鱼肉社区,占了这块地,凡事都要有过路费。小区开放了,失 去的这堵围墙下,一大波吃软饭的物业公司要哭死。未来,在你们憧憬着社区增值服务提供商的 美好大圆饼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裂纹。

利空豪宅发展商现在,很多豪宅发展商,开发功夫一般,但是擅长在土地端搏命,拿到了稀缺土地,再把周边的 公共资源圈起来,等于说就获得了豪宅口令,然后,再把产品开发找个合作伙伴就外包出去了, 最本质上挣的还是土地红利的夕阳生意。

——微信公众号“一勺言”
拆除小区的墙很容易,难的是拆除我们的心墙

这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的表象背后,有很多现实原因。究其根源,我们对开放社区的种种顾虑,来自对其他社会群体或人群感到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感的背后,又是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差异和分化。如果不解决这种分化,那么即便推倒封闭小区的墙,也难以一时半会儿推倒小区居民心中的墙。

这种心墙,就像是辜鸿铭所指的“心中的辫子”,不是那么容易能一刀斩断的。墙本身是无意义的,其存在的背后,是社会和经济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墙内和墙外的对比。如果墙内墙外的居民在社会经济方面严重缺乏共同基础,那么哪怕社区是开放的,但社会边界依然横亘其中。而对于封闭小区来说,拆除小区的有形的围墙并不难。难的是拆除我们内心深处那无形的墙,这需要一系列社会经济领域的政策的配套,减小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差异,缩小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封闭的社区走向融合的市民社会。

——微信公众号“市政厅”

官方回应

四个开放式住区告诉你开放式小区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