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北京3月20日, 虚假宣传、霸王条款、新房漏水、墙皮鼓包、房屋开裂……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商品房消费领域的问题依然不少。
近期,华樾北京的业主就遭遇了这样的消费难题。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商品房消费领域依然是投诉的“重灾区”,质量存在瑕疵、强行交房、捆绑销售等“老毛病”仍然存在。某些地方在新房销售过程中还存在样板房与实际交付房“货不对板”,甚至用缩小版道具冒充家具,不少消费者都吃过“哑巴亏”。
当前,由于提前还房贷的人有所增加,不法中介又盯上了这块“肥肉”,诱导借款人用利率低的经营贷置换利率相对高的存量房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
当前,由于提前还房贷的人有所增加,不法中介又盯上了这块“肥肉”,诱导借款人用利率低的经营贷置换利率相对高的存量房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近日,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了《关于严禁全市房地产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参与违规利用“经营贷”的郑重提示》。此前,中国银保监会也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
近期,中央层面多部门发文定调房地产市场,并作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一系列部署,进一步提振了房地产市场信心。
1月17日,官方微信公众号“成都住建”发布消息,提醒群众严防上当受骗,成都保障性租赁住房“只租不售”。
12月26日,据中国银保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这种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相关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为减轻企业融资负担,今年以来经营贷利率不断下调,远低于房贷利率。
近日,证监会党委、央行、银保监会纷纷发声,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内容涉及房地产、注册制、货币政策、民营企业、理财产品等,信息量巨大。
2022年,银保监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近期银保监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在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系列监管政策措施。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指出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其实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9月26日,四川省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名为《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文章。文章显示,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8部门印发《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健康发展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涉及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降税降费等13条措施。
9月20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发布《汝南县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涉及稳定市场预期、服务群众和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等三个方面的16条措施。
中秋节当天,越秀区街坊麦小姐接到房产经纪一张楼盘促销单张:“他对我说首付6万元就能买房,还重点强调中秋期间这个楼盘可以‘零首付’买房,”麦小姐说这个消息让她很吃惊,也很疑惑。她向《Y-记者帮》求解,现在在广州买房,真的可以“零首付”吗?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楼越建越高,房子却越来越小。”对于购房者而言,公摊面积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关于是否取消公摊面积的争论也由来已久。
据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8月24日,合肥市发布第三批集中供地公告,合计28宗地块,出让总面积约为218.79万平方米,总起始价为277.41亿元。挂牌日期为9月13日至9月22日,9月23日9时开始宣布竞得人,愿意继续竞价的转入现场竞价。
8月25日,山西省长治市披露《长治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实施意见(试行)》。
8月17日下午,合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再次主持召开化解房地产问题专题调度会,详细听取并研究停工烂尾类、逾期交房类和有潜在风险类等三大类问题中的每一个具体项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房地产领域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打击整治“以房养老”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帮助老年人提高防范诈骗的“免疫力”,守好老年人的“养老钱”。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