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河西区“迎难而上,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一季度河西区金融业增加值103.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4月1日,天津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公布了《天津市2022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2022年,全市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710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宅用地600公顷,占住宅用地供应量的79%。
2022年度全市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710公顷,较2021年增加18%。
《决定》对于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重大决策,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目前我市正全力推动构建国际消费核心承载区,提升改造传统商业街区,建设时尚商业综合体,实现“一区一中心”,着力提高城市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
日前,滨海新区与宁河区签署落实“双城”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协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距离春节不足一周,楼市逐渐进入假期节奏。根据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在政策供需两端的扶持下,去年全年我市房屋交易量同比保持增长,房屋交易价格同比上涨,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指标均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日前,本市东丽区、滨海新区两区共同签署了《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东丽区人民政府落实“双城”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
昨日,滨海新区“携手”东丽区签署《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东丽区人民政府落实“双城”战略协同联动发展框架协议》,形成全面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天津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深化两区在规划、产业、政策、配套、社会事业、生态等六大重点领域合作,创高质量发展合作样板区。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天津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日,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深度融入国家“双循环”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之中,找到新发展契机。
本报讯(记者黄建高)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为更好地解决雨后积水淹泡问题,《天津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日前制定印发,围绕“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坚持流域、区域、城市相统筹,生态、工程、管理相结合,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强化城市水安全保障,构建高标准、系统化、友好型城市内涝治理新格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0年8月30日至9月30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天津市开展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本报讯(记者 刘平)8月23日至27日,市政协围绕“探索城市发展新途径,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主题,组织政协常委开展视察,深入了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知情明政、凝聚共识,为高质量建言创造条件。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带队视察。
本报讯 27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与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康养功能为一体的海滨文旅综合体项目。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见证签约并会谈。
8月18日,天津政务网公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天津交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8月18日,天津政务网公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天津交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报讯(记者 刘平)8月18日,市政协组织部分住津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赴津南区、西青区调研考察我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情况,为委员知情明政、履职尽责凝聚共识,为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屏障重点任务建设建言资政。
本报讯(记者 魏彧 于春沣)13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春华深入津南区、西青区调研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情况,就下一步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本报讯(记者 魏彧 于春沣)9日,市委书记李鸿忠深入滨海新区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创新宜居“滨城”,努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房企早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