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5月24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社会公众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建议时间为5月24日至6月22日。《规划》由自然资源部指导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同组织编制。规划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内常住人口约9700万人,GDP约7.7万亿元。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以“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构建“一区四屏,一轴五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彰显巴蜀自然文化空间魅力,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规划》还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其中,到2025年,国土空间底线得到严格管控,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初步形成,为全面实现“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5月18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承办的“2023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第二十一届产城融合投融资大会”隆重召开。
杭州5月10日,在长三角南翼,钱塘江畔的滩涂地上,三十年前人们发扬围垦精神,为发展拼出了一番天地。三十载过去,围垦精神传承至今,一座产业新城在此崛起。作为浙江省首个、杭州唯一的省级新区,也是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钱塘区正以产兴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4月18日,《黑龙江省生态系统增汇规划(2021—2030年)》日前印发,明确了规划期内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系统增汇的工作思路、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空间布局,提出对森林、耕地、湿地、草原和冻土五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增汇安排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近期,在重庆梁平区的窝子溪滨河公园,遍地葱茏,引来众多市民休憩游玩。通过用好中小型河流、水库、水田、池塘等资源,梁平构建小微湿地群生态系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日前,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获批准。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南京江北新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项目建设。目前,江北新区沿江街道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项目已完工。
西安3月28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7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于3月25至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走势、支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绿色低碳转型等热点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刘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分别“剧透”各自部门接下来的相关举措。
融创自进入环京城市以来,始终怀揣热忱,坚守初心,坚信公益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美好旅程。从2018年起,融创已经持续5年在环京各城市不断开展公益植树行、英苗计划、公益敬老、爱心助农、弯腰行动、错袜跑等各类公益活动,将城市融入自然,用实际行动,为城市贡献美好,汇聚赤诚与善意。
北京3月25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把好建设用地“出口关”,实施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近年来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为首都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设用地。
今年6月,朝阳区的兴会公园将落成开放,第一道绿隔地区将拥有一个全龄友好公园,通惠河畔也将再添500余亩新绿。
昨天,2023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启动。笔者获悉,北京自然保护地已达79处,占市域面积22%。《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即将发布,助力把首都建设成为鸟语花香、生态宜居的花园城市。
北京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成效系列”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京津冀“三二一”产业格局持续稳固,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活力,创新主体发展壮大,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月28日电 国家统计局网站28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月18日,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市中关村软件园举办。当日,12家京津高科技企业签约入驻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
近日,水利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全国形成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工作格局;用10至15年时间,全国适宜区域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
加强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公布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全国共16个项目被确定为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支持项目。河北两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名列其中,分别为秦皇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和沧州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河北日报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修复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省林草、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彰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跃升,区域合作共赢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全面建成。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