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土地供需两端持续收紧,成交规模创新低,楼面价创新高。
最近有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负首付”买房的帖子,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的围观。
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发改委24日发布声明称,近期,一些自称为“国家补短板强弱项领导小组”等不明组织和个人,假借县城建设等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甚至组织线上会议宣扬相关行骗言论,如“能够帮助每个市县获得10—100亿元政府补贴资金”“作为特例列入补短板强弱项名单并解决资金短缺”等,干扰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工作秩序。
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发布郑重声明。
通辽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关于整治骗提住房公积金行为的通告
近期以来,我市房屋租赁企业“恶意克扣租金押金”、“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甚至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所抬头,各类房屋租赁信访纠纷时有发生。为避免交易纠纷,使广大群众安全租房、放心租房,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五一”小长假即将开启,各地促消费活动也进入了倒计时。从文旅局长们的“花式出圈”,到“烧烤专列”的整装待发,再到酒店民宿的一房难求,人们积攒已久的消费需求正蓄势待发。
银保监会从未批准设立“中国时间银行”,相关网站、社交平台、APP等所称“中国时间银行”有关内容均为虚假消息,相关投资活动涉嫌违法犯罪,请公众谨慎辨别,谨防上当受骗。
北京4月11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1日发布消息,北京市2023年积分落户申报工作将于4月13日8时正式启动,申报期限为30个自然日。本年度积分落户规模为6000人,并实行同分同落。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
近日,针对四川成都地区部分个人及中介声称可代为获取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资格或代为购买保租房,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声明辟谣。
近日,针对四川成都地区部分个人及中介声称可代为获取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资格或代为购买保租房,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声明辟谣。
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进一步提升精准度,聚焦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从需求端,应继续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不仅应继续给予刚需购房者大力支持,而且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相关支持政策也应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2月17日,植信投资研究院发布《2023年房地产市场:“柳暗花明”》的报告,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发布会上提到,2023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回稳。年初房企销售进一步下跌的动能正在减弱,房企发债较2022年初多增百亿,民企美元债发行重启。国内宏观经济及消费者预期在疫情政策优化后逐步回暖,购房者预期也有望随之改善。行业出现的较多回暖消息预示着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摆脱全面下行的局面。
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进一步提升精准度,聚焦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从需求端,应继续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不仅应继续给予刚需购房者大力支持,而且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相关支持政策也应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1月17日,官方微信公众号“成都住建”发布消息,提醒群众严防上当受骗,成都保障性租赁住房“只租不售”。
2022年即将结束,经过一整年的“救市”,年末楼市依然表现平平。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指出贷款市场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虚假宣传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这些诱人条件背后其实是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8月8日-11日,以“创造未来 寻求破解之道”为主题的2022博鳌房地产论坛在广州召开。
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政策明显转向宽松,住房金融环境边际持续改善,监管部门明确表示金融机构当以满足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为目标,推动房地产行业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