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企业信用等级是提升企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资质,而信用评级机构被视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枢纽之一。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是房企海外融资的重要信用背书。
在当前境外融资渠道冻结的背景下,维护境外评级意义已经不大。2022年11月9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惠誉友好协商,主动撤销了信用评级。事实上,碧桂园并非近期唯一主动撤销境外评级的房企。
“负面、Ca、CC 、Caa2”近一年多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轮番上阵,无差别攻陷房企评级。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房地产企业解释但不纠缠,纷纷选择与评级机构“和平分手”。
央行射出的“第二支箭”已经在落地,龙湖集团拔得头筹。
9月9日,穆迪调整中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China SCE Group Holdings Limited,简称“中骏”)的“B1”公司评级至B2,调整“B2”高级无抵押评级至B3。
5月12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S&P Global Ratings)调整金科股份信用评级为“B+”,展望“稳定”。“稳定”展望也反映了标普的观点,体现了评级机构对金科稳健发展和持续经营能力的认可及支持。
进入传统旺季,房企融资出现小高峰,近期很多房企融资利率进一步走低,部分房企融资利率甚至降至2%左右。
3月30日,碧桂园(02007.HK)正式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
受房地产行业形势变化影响,地产股的走势变得较为羸弱。拉长时间看,恒生地产类指数在2019年4月创下45890点的高点后,持续回落,到2021年下半年,该指数进一步波动下调,到近日降至31000余点。在此背景下,2022年1月17日,碧桂园股价意外大幅下挫,当日最大跌幅超过8%,碧桂园服务的股价也出现下跌,最大跌幅超9%。究其原因,是受到了一则碧桂园可转债未能发行的传言影响。当日,多家在港上市的房企、物业公司的股价也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
近日,贝壳研究院以“从链式衰退到良性循环”为主题,发布《2022年房地产市场展望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
2021年的房地产市场在特殊的背景下经历了大起大落,时至年尾出现了明显的走稳倾向。
2021年,是新冠疫情后的第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一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都面临着全新的局面和严峻的挑战,既有的逻辑和经验已被彻底改写。
12月1日,大唐集团控股发布公告。数据显示,11月份,大唐集团控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33.4亿元,环比增长1.21%,同比增长57%;合约销售面积约32.2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约为10373元/平方米。截至11月底,公司实现累计合约销售达436.6亿元,同比增长27.6%,显现出稳健发展的增长韧性。
建发房产于贵阳这座城市,实现精准战略抉择,重点布局核心区域板块,用高品质标准征服了贵阳人。以匠心专注品质修为,将精工基因镌刻于建筑血液之中,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堪称苛刻——25个质量管理标准动作、136项关键工序,100%外墙、门窗淋水试验,犟心以恒,100%实测实量,用数据诠释质量,形成建发独有的质量管理标准。
11月18日,据中指研究院分析称,房地产政策总体上坚持“房住不炒”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调控目标不变。2020年的“三道红线”、“两道红线”政策给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套上“紧身衣”。2021年以来,管理层对房企融资在ABS、商票等方面继续“打补丁”。在严厉信贷和金融监管环境下,房企面临销售难和融资难。
后杠杆时代,房企如何穿越“凛冬”?房地产行业一年来出现重大调整,房企如何突破困难砥砺前行?机会点又在哪里?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一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楼市降温、地市遇冷,部分高负债房企由于资金链紧张,陷入债务违约、经营困难、项目停工、裁员降薪等危机。
后杠杆时代,房企如何穿越“凛冬”?房地产行业一年来出现重大调整,房企如何突破困难砥砺前行?机会点又在哪里?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一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楼市降温、地市遇冷,部分高负债房企由于资金链紧张,陷入债务违约、经营困难、项目停工、裁员降薪等危机。
近期,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接连下调了包括恒大地产、新力控股、花样年、鑫苑置业、建业地产、荣盛发展等多家地产公司的评级级别及评级展望。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