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搜索
近日,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百强房企业绩表现远不及近年同期,行业前100房企1-5月累计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超五成,在销售去化压力下,部分房企各出奇招,助力楼盘销售。与之相伴的,瓜果换房等花式促销也引发绕开“楼市限跌令”的质疑。
近日,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百强房企业绩表现远不及近年同期,行业前100房企1-5月累计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超五成,在销售去化压力下,部分房企各出奇招,助力楼盘销售。
随着“三道红线”监管政策的常态化,房企内部降杠杆持续推进,叠加外部融资环境收缩、企业规模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房企流动资金紧张、信用危机频现,因此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疫情卷土重来使得上海首轮集中土拍活动推迟,直至6月1日-8日,上海进行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竞拍。成功出让36宗宅地,总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425.19万平方米,揽金达834.72亿元,整体溢价率为3.49%,地块出让情况依旧发挥稳定,未见流拍现象。
杨浦区、徐汇区、闵行区等核心优质土地供应为这次土拍增添了许多热度,吸引来了央企、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民企以及地方国企等“各路兵马”。
ESG披露进入关键窗口期,“双碳”目标是房企"ESG"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培养ESG方面的专业人才、设立ESG委员会,有利于提升房企ESG管理水平,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个别热点地块令人重温久违的土地“热拍”,但是摇号难知花落谁家,有惊喜,也有遗憾。历经线上线下两天竞价,北京第二批集中拍地于6月1日落幕,共挂出17宗地块,流拍3宗,成交14宗,总成交金额499.58亿元。在成交的14宗地块中,7宗底价成交,还有4宗地块竞拍至最终环节,溢价率达到上限15%。
6月1日,上海首批集中供地拉开序幕,此次计划出让36宗商品住宅地块,总面积199.71万平方米(2995.6亩),总建筑面积425.19万平方米,总起始价806.5亿元。当天是上海土拍首日,共计成功出让20宗地块,据中指研究院统计,当天总成交金额约495.78亿元。
多家房企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发债、银行房地产并购主题债券持续升温、资产管理公司助力房企纾困领域动作不断……在房住不炒前提下,房地产行业融资现回暖迹象。
延期一周后,北京第二轮集中供地在儿童节迎来收官。经过预挂牌、线上竞价两轮预热后,7宗地块于线下上演拉锯战。
近日亿翰智库发布行业研究《并购是否会频发,行业是否会出现新的拐点?》。研究指出,当并购开始频繁,大范围的发生时,行业是否会有新的拐点出现?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们可能更需要清晰认识到当前并购行为发生所将面临的两个不确定性和挑战:
“今年虽然没有对外公布2022年销售目标,但是相比往年,内部已经将目标增速降低了20%左右。”某房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对个别头部房企来说,若以全口径销售金额计算,这个调低目标的幅度可能意味着要比往年少卖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5月26日,厦门市完成2022年第二批集中土地出让。在此次集中出让的10幅涉宅地块中,9幅地块成交,1幅地块流拍,共获土地出让金198.7亿元。
在房地产下行周期,物流地产稳增长、低风险的优势和特性也是吸引房企布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物流地产投资净回报率在6%-8%,远高于商业地产的4%-5%和住宅地产的2%-3%。
经过两年的落地实施,国内公募REITs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试点范围持续扩大。
种种迹象表明,“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政策要求正加快落地落实,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债券市场推动新一轮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行动,一些民营房地产企业被纳入支持范围,成功完成债券融资。
近年来,受行业盘整及疫情影响,房企加速“缩表”,资产减值计提现象普遍,这也在一定程度拉低了净利润水平,甚至成为部分企业亏损的主因,影响不容忽视。
港股年报季落下帷幕,房企用财报数据印证了一个趋势:行业难再现爆发式增长及“黑马”企业。当房地产告别土地、金融、市场等各种“红利”之后,业绩表现正在向制造业等常规行业看齐。
如今,房地产市场充满着变革与挑战,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房企销售端和资金端难免面临不小压力,不少房企积极创新营销举措,以破局制胜。
5月12日,融创中国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预期不会支付4月到期的4笔优先票据利息,并已委任华利安诺基作为财务顾问,协助公司寻求相关债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房企早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