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落户”如何做强“人才磁场”

来源:羊城晚报 2020-01-17 14:51:58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记者留意到,代表们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落户放开”与“人才引进”成为热词。不少代表表示:随着落户限制逐步放开,大湾区人口有望加速流动。

省人大代表梁凤仪: 将会吸引更多人才来佛山就业

“放开落户限制将大大增加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企业来说,将能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看到这一消息,省人大代表、广东昭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凤仪开心地说。

“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放开户籍限制政策,对广东来说无疑是个喜讯。”在梁凤仪看来,广东产业转型领先于全国,就业吸引力较强,放开放宽落户体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将会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在人才吸引方面会更有竞争力。”

梁凤仪表示,2020年的佛山将充满活力:“户籍限制放宽、GDP预计突破万亿大关、广佛全域同城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无疑都将加大佛山对人才的吸引力。”

“受益的不仅仅是人才,更是企业。”梁凤仪认为,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高新产业,都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自由流动,将为企业在择人、用人、留人等方面带来更多的选择。

“在放开的同时,我们也应有相对的约束机制。”梁凤仪表示,“我们应该让前来的人才既有满腔热情,也有冷静思考。让他们明白应该为了建设而来,而不是奔着福利和待遇而来。”

省人大代表刘燕: 放宽落户要考虑学位增加需求

报告提出的这一新利好也引起了省人大代表、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刘燕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代表,她尤其关心放宽落户对孩子们读书的影响。

她认为,随着落户的放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中山,这些孩子也要读书。此外,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户籍人口小孩对义务教育学位的需求也在增加。

她粗略算了一下,国家2011年放开双独二孩,2013年放开单独二孩,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2019年开始,全面二孩已经进入幼儿园,幼儿园的学位紧缺问题很快显现出来。“这些孩子3年后将进入小学,再过6年进入初中。也就是说,2022年开始,全面二孩就将入读小学。未来,小学、初中的学位紧缺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根据中山市的数据,未来若干年,小学、初中的生源都在不断地增加。”

“不能等到孩子要读书的时候才考虑学位。”刘燕说,2020年省十大民生实事明确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0万个。但仅此还不够,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学位也要进行长远谋划。

要增加学位,就要增加学校、增加老师。刘燕表示,当前教师缺编现象非常严峻,尤其珠三角地区。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珠三角地区公办小学教师缺编约11%,加上请产假等因素,这一缺口应达到15%左右。

按照教育部门数据统计,未来三四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不断增长。如果还不增加学位的话,教师缺编比例将持续增加。

对此,刘燕建议,尽快加快落实省内教师编制统筹,尤其尽快解决珠三角教师编制紧缺问题。

省人大代表刘光滨: 可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导入

“放开落户限制,对区域发展、人才集聚和资源流动是很有好处的。”来自惠州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刘光滨认为,现在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口的竞争。

刘光滨说,一个城市有空间的时候,人口的导入能最大限度地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惠州无论是发展空间、基础设施、交通位置还是营商环境都具备优势,且越来越好,尤其最近启动建设的“丰”字形交通轴线,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如何才能用好这个政策?在刘光滨看来,首先必须打造好的是产业平台。“产业可以聚集非常多的高端人才和人口,应通过产业集聚,实现可持续的人口导入。”

“产业聚集人气,不断发挥出效应。户籍限制的放开,特别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来说是非常好的举措。”刘光滨认为,有人气,就会有效益,有效益就能更好地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大量的人流导入,将为城市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产业、人才、城市品质等多方面激发城市的潜力。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放宽落户”如何做强“人才磁场”
来源:羊城晚报2020-01-17 14:51:58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