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王伟: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国经济法治建设成就斐然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8-12-18 16:57:58

经济法治成绩斐然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经济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历程阶段性、变革节奏性和发展上升性。经济法治建设对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能动作用,但长期表现出体制跟随性,每当经济体制发生性质上和重大结构上的变化,经济法治建设的目标与重点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谈及四十年来经济法治的成就,王伟以经济立法为例,重点提到了五个领域的成就:

在市场主体方面,我们制定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立法体系,尤其是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企业主体立法,与国际上高度接轨。

在交易和投资方面,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法治要保障市场力量的发挥。王伟认为,民商法确立了市场交易和投资的基本法律框架。其中,人格权法使得人人都可以享有平等权利,为市场交换奠定了人格自由的基础。民法中的侵权责任法,还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相应的权利救济,权利人因为侵权行为所遭受的损害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金钱救济或精神损害赔偿;物权法确立的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担保物权制度等,使人们可以凭借对物的产权进行物质交换,为交易和投资奠定基础;合同法规定了相应的合同制度,包括合同的生效、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等,这就提供了一个交换的规则,使市场经济能够在合同法的规范之下顺利进行,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交易安全。除民商法外,其他法律制度(如: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票据法、海商法等),也为特定领域的投资和交易关系提供相应的交易规则。“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就是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础,依靠民商法律体系构建私法秩序。”王伟说道。

在市场规制方面,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要靠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根据价格信号和竞争规律的要求展开竞争。但在市场运行中,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破坏竞争的行不断的产生。由此,《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范竞争秩序的法律应运而生。其中,《反垄断法》是规制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按照竞争规律去实现,因此要更加重视发挥竞争政策和竞争法律的作用”。消费者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市场经济就难以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法律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领域消费者的保护出现了很多问题,即将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商务法》对于规范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推动互联网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在宏观调控方面,现代国家都非常注重宏观调控,注重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调控市场。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纳入法治轨道,避免宏观调控的任意性,防止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损害。宏观调控法律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法律地位的前提下,要求政府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依法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在财政预算、税收、金融等领域制定了大量立法,为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作为一个公有制国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按照法治的要求,国有企业要纳入严格的法治轨道,通过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预算法等法律进行法律规制。

部分领域的经济法治方向

关于经济立法问题。当前,我们已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体系。王伟指出,我国的经济立法,应当从过去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立法模式向追求更高质量的立法模式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可依,于是我们开始了大规模的立法进程,呈现出数量追赶型的特点,从而补齐立法供给不足的短板。而到了今天,就需要更加关注立法质量的提升,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不断完善经济法律体系,提高经济立法质量。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者说|王伟: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国经济法治建设成就斐然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8-12-18 16:57:58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部王伟教授认为,中国40年来的法治建设是成绩斐然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法治建设,中国当前已经是一个法治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法治强国。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