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陕西特色小镇建设提个醒:不要让特色浮于表面

来源:人民网 2018-04-13 06:48:27

一只“鎏金铜蚕”从博物馆“复活”,即将“吐丝”织一个别具特色的小镇。

日前发布的《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镇——丝绸之路见证者“鎏金铜蚕”的出土地陕西石泉池河镇,将借助一个铜蚕以及铜蚕背后深藏的丝绸文化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小镇。


珍稀鎏金铜蚕再现西安

三十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小城镇大问题》中指出,小城镇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发挥优势,建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

三十多年后,特色小镇在中国遍地开“花”,陕西特色小镇建设也“蒸蒸日上”, 2018年陕西将继续精心打造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

与此同时,陕西小城镇规模体量较小、经济总量不足、规划建设滞后、设施老化缺失等问题也影响着各特色小镇自由“发挥”。更为严重的是,一哄而上、同质化严重等新问题也开始困扰着陕西特色小镇建设。陕西多达几十个的古镇,从游客角度而言粗糙的仿古、简单复制的小吃让古镇变得千篇一律,特色全无。

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文化活力为小镇建设提神、点睛

一位游客在参加完汉中褒河景区举办的第二届汉中栈道文化旅游节后,对这个活动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一起畅谈汉文化的做法大加赞赏,因为这个活动在宣传栈道景区的同时也弘扬了汉文化,既接地气又有人气。

或许是受近年文化旅游热的影响,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其他旅游项目,都有“文化+”的影子。比如《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几个重点旅游项目: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依托汉中汉文化极其独特的优势,在项目建设中挖掘和展示汉文化,其定位也紧紧围绕汉文化展开,如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城市景区、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城市公园、中国第一个汉文化博物馆社区、中国第一个汉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第一个世界的汉文化乐园,通过注入文化活力来为景区提神、点睛。

石泉县池河金蚕小镇的建设也是主打文化牌,“鎏金铜蚕”走红后,该镇也“声名鹊起”,准备借助入选省级重点镇的建设机遇,做“金蚕”这个IP,当地坚持举办“开蚕门”文化旅游活动,并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金蚕文化研究和教学实践基地,挖掘当地和“蚕”有关的文化潜力,以及丝路文化的独特内涵。

铜川照金镇提出“红色即民生”,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其红色文化底蕴,已成为陕西文化旅游名镇之一。“后稷之乡?农科小镇”是杨陵区五泉镇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五泉镇将农耕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商儒文化等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融合发展,为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五泉经验”。

这些项目的一个最大共同点,是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显示出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这给陕西其他特色小镇一个很好的启发:要想建设好小镇,先要学会讲故事,会打“文化牌”,会宣传,以故事、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当地文化的活力。比如照金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专门成立教材研发工作小组,再次研究、挖掘、梳理照金革命历史,针对普通游客、青少年编写整理出《照金革命史》课件、28个照金英雄人物生平、5个照金英雄故事等特色教育教材,进一步将其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资源只是“皮”,产业才是“骨”

陕西有很多有文化底蕴的小镇,随便一个当地人,都可以和你谝几句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景观,但是如何将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很多小镇依然一筹莫展,独特的文化资源变现能力有待提高。

一条小吃街、一头驴、一排仿古建筑似乎成了陕西很多特色小镇的“特色”,殊不知当所有的特色都一样的话,那特色就不能成为特色了。

陕西有很多这样的小镇,但是这些小镇多半是在村镇的原始基础上改造成旅游古镇,缺乏以其他产业为支柱的特色小镇布局,仅凭“千人一面“的小吃和人造的景观,很难真正满足“挑剔”的游客。说白了无非就是袁家村、马嵬驿的复制版,而且复制的还有点走样。据坊叔了解,目前陕西所谓的特色小镇基本都是以每个县一个小镇的规模在建设,有的小镇已经接近烂尾,有的小镇却准备投入,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正特色鲜明的小镇却只有个别几个,未来的趋势将可能是陕西县县都有特色小镇,这些规模化上马的特色小镇到底效果如何,得重重地打个问号!

文化资源只是一张好看的“皮”,你把它挖掘出来,宣传出去,把游客吸引过来,让游客能为这里掏钱消费,这才是王道。当然,这也需要有让游客掏钱的项目,大家看完简单吃个饭就走了,实际上经济效益并非最大的。

不少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游客慕名前来石泉探寻金蚕出土的故事,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顺便体验乡村蚕桑旅游的魅力。但是真正让金蚕小镇“特”起来的是该镇在蚕桑方面已经形成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希望金蚕小镇能深挖产业潜力,“特”起来之后再硬气起来。再举个例子,坊叔前几天去的洋县华阳镇,游客们看金丝猴和大熊猫的亢奋样子让坊叔也颇为“亢奋”。当地最有特色的就是同时拥有“秦岭四宝”,在古镇“古”的文化基础上主力发展旅游产业,但是该镇讲“秦岭四宝”故事的方式还是很单调,一宣传就是“通稿”语言,如果不是亲见,游客们甚至都不知道华阳镇有熊猫,即使有印象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那么,华阳镇是不是可以学习成都那边,给熊猫拍个视频或者抖音,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加强“秦岭四宝”和线上观众的互动?

也就是说,即使是简单的玩和游览,你也要把项目当产业来做,get到游客的需求点。

不要让特色浮于表面

产业基础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比如绍兴的黄酒小镇和浙江其他以丝绸、茶业为主产业的小镇,都有多年的传承历史。如果想在短期内将景区的文化资源变现为产业,首当其冲的是不要让文化特色浮于表面,要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将景区最有特色的点做精,让游客念念不忘。

写到此,坊叔想起一个场景,坊叔在2017年7月份去延安采访,至今快过去大半年了,有个场景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我在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逛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影院,专门放一些红色记忆之类的纪录片,并且这些纪录片不能拷贝,在别的地方也看不到,只能在西北局革命旧址看。当时坊叔觉得可稀罕了,因为时间紧没看到那里面放的纪录片,一直想着哪天再过去看看。这个场景给我的最大启发是,这个项目只有我这儿有(或者我这个儿的最好),你去别处都没有。再以网红民俗村袁家村为例,当地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是做“民俗”, 通过定位将关中地区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结合起来,将该地区特有的民俗小吃、茶馆、技艺、游乐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袁家村最初设计规划的时候,所有的东西最后都是以“来不来人”为核心,通过几年的精心运营,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开辟出乡村旅游中的“袁家村模式”。而反观模仿袁家村的重泉古镇、和仙坊、张家窑等等,因为特色不够明显,人气都不足、盈利效益差强人意。

再比如将军山古镇,以古来将军第一人——关公为主题,打造“忠”、“孝”、“礼”、“义”的传统文化,虽然镇上的美食街人气不错,但是整体来看,该镇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在项目中除了关帝庙和几处文字介绍外,“关公文化”的内涵并未得到深挖,文化特色浮于表面,缺乏创新与融合。这样发展下去,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小镇,很可能会沦为一个过路人用餐的地方,美食只是小镇的装点而非小镇的本质,切莫本末倒置。

其实,很多小镇的特色还是比较明显,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故事能讲一堆,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小镇的旅游业发展仍然是难以长远,究其原因,是特色还只是浮于表面。对于旅游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这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一堆没有特色的玩意儿意义何在?

如何避免特色浮于表面?

坊叔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早上撒把米,中午就等着要蛋。前期,认真规划,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根据文化内涵合理且长远地规划小镇,让特色更明显,决不能为做小镇而做小镇,产业带动、文化延伸这些工作得做到前头,把产业规划做到深处,让产业和文化作为小镇的特色,这才是真正的小镇。不然像有些小镇做到最后文化和产业都输给了小镇内拉磨的那头驴了,那才是悲哀呢。对于文旅主题的景区而言,体验性和参与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如果每个景区的项目毫无特色,同质化严重,所谓的产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惠民项目到最后难免落得了坑民的名声,游客越来越少,商家惨淡经营,最后留给当地的只剩一地鸡毛。

另外,在坊叔看来,像金蚕小镇这样的“丝路”小镇务必要在做出特色的前提下,在国际化方面下点功夫,真正立足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说容易,做好难,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当地建设者真正领会“鎏金铜蚕”的故事,用中国的视角结合国际化的视角把这个故事讲好。不然真辜负了“鎏金铜蚕”这么有价值的文物,辜负了陕南丰富的蚕丝文化。

对于陕西而言,特色小镇一窝蜂上的现象应该警惕了,不需要每个县都有,保持特色、通过文化的输出和产业的辐射形成小镇的影响力,让小镇小而精、小而美,让特色小镇为当地经济发展探出一条路子,成为当地文化展示的窗口,成为讲好地方故事的一个窗口,成为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的好渠道,这才是小镇真正的特色。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给陕西特色小镇建设提个醒:不要让特色浮于表面
来源:人民网2018-04-13 06:48:27
日前发布的《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中提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镇——丝绸之路见证者“鎏金铜蚕”的出土地陕西石泉池河镇,将借助一个铜蚕以及铜蚕背后深藏的丝绸文化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小镇。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