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南七条胡同重现老墙

来源:北京晨报 2017-12-07 09:33:45

原标题:东四南七条胡同重现老墙


居民们捐出家中的老物件,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在居民的支持中开馆,并在北京的众多博物馆中小有名气;胡同里的四合院成了新型社区文化中心,“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人们都能在内务部街的“27院儿”找到自己的小快乐;居民朴拙的绘画、摄影作品,变成了明信片、冰箱贴,成了深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今年北京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四个项目中,东城区“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是唯一以名城保护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获奖项目。记者昨天了解到,东四南历史街区的七条胡同将逐一“抠”出老墙面,预计明年3月,胡同墙面上历史的痕迹将“重见天日”。


“热爱老北京”有了立足点


历史无法改写,古建不可复制,人文的气息更是让史家胡同有了“三代出贵族”般的气质。如果说曾经在这里留下生活印记的人们,为这条胡同铸就了独一无二的过去,那么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则依然呵护着那份浓浓的乡愁。


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的小院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当年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小院聚会。后来,女儿陈小滢将院子公益转让,最终建成博物馆,以传承胡同之美。据说,这间“小姐的大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成名更早。当年,陈衡恪、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也是在这里,凌叔华结识了丈夫陈西滢,并在这里养育女儿陈小滢。陈小滢回忆,当年爬上后院的假山,能一眼看到西山。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告诉记者,2010年,史家胡同的保护从博物馆的筹建开始,经历了3年多的维修、布展,史家胡同博物馆成了少有的“没有文物的博物馆”,馆中的藏品都是居民捐献的老房构件,过去使用的老月票、搪瓷盆,人艺老演员的戏服、道具。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博物馆让人们热爱老北京的情怀有了立足点,多少代人的想法有了落脚地。”


北京老胡同走出“社区艺术家”


在史家博物馆旁边史家胡同文创社里,74岁的老奶奶朱红正在认真地创作自己的“作品”,她的目标就是要“画出我的一生”:土炕上出生、和小伙伴踢毽子……如今,朱红奶奶的这些作品已经变成了文创社里相当抢手的明信片、冰箱贴。文创社目前已经有15位“社区艺术家”,文创社中出售的产品中一半以上都是出自他们之手。文创社社长马牧思告诉记者,通过挖掘、培养和推广,现在已经有15位居民成了“社区艺术家”和“社区名人”,他们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只有8岁,他们的绘画、摄影、书法、剪纸等作品的原稿,经过加工,衍生出来四十多类、上百种产品。“我们还启动了‘社区艺术家计划’,想用两年的时间,在朝阳门街道培养100位社区艺术家。”


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里,则有着街道居民都熟悉的“27院儿”。去年9月,这里作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正式投入运行,院里的十个文化活动空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题。除了北京ONE国际设计周等大型活动,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丰富有趣的日常活动。负责人牛瑞雪告诉记者,日常社区固定团队活动每周都有,包括舞蹈、书画、编织、幼儿等五个。日常的文化艺术主题活动平均每周至少四场,包括工作坊、讲座、沙龙、小型演出、观影表演,内容覆盖了传统书画、主题摄影、漫画研习、美食制作、花卉课程、读书分享等等。“我们大概统计过,这个小院儿一年已经接待了4万多人次,六成以上是年轻人,达到了让年轻人回归社区的目的。平时是老人带着孩子来,周末很多年轻人会过来参加活动。”


整修老院落“抢救”垂花门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赵幸带着记者来到了史家胡同的45号院,这个院子本是天津著名中学木斋中学的一任校长的故居,与隔壁的43号院是非常珍贵的“鸳鸯院”,两院中均有垂花门,但45号院的垂花门早已经破败不堪。“当时这个垂花门简直是摇摇欲坠,破的都‘露天’了,居民出来进去都要快跑两步,恐怕掉下东西来砸着脑袋。”居民之前也试图找产权单位进行维修,但产权单位表示只能出基本的维修费,维修方案也只是在“拆掉”和“找木头钉上”之间二选一。协会成立后,经过和居民共同商议,还邀请到专业人士一起讨论,不但制定出详细的保护维修方案,还确定“产权单位依旧只分担原来的基本维修费用,将垂花门复原的资金由协会通过辖区单位、外围社会资源、政府专项资金等渠道筹集款项承担”。


今年上半年,垂花门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风采,老部件也一点没糟蹋浪费:能用的构件全都用上,实在糟朽的,也放在史家博物馆中展览。“抢救”了垂花门同时,45号院也进行了整体的提升改造,而且改造过程中,设计师是挨家挨户地沟通改造方案。“改造和保护结合了居民意愿,与宜居相关联,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形成保护的意识,这样的改造才不是‘死亡的僵尸’”。在这里住了31年的老住户王重节说,改造后,院里拆掉了原来的小煤棚,地面也进行了重新整修。“老丁香树留下来了,协会还请了专业的人士教居民种四季花卉。经常有外国游客进院来参观,我们住在这里的人也觉得很骄傲。”


老式停泥砖重现七条老胡同


李哲告诉记者,目前,街道正在对东四南历史街区的七条胡同的墙面进行保护性恢复,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被“糊”掉的老墙面,将开始逐一“抠”出原貌,预计明年3月将露出本来的历史痕迹。


李哲说,经过封堵开墙打洞,目前,包括史家胡同、前拐棒胡同、礼士胡同等7条胡同已经初步具备条件。原来,胡同的墙面被破坏的很厉害,有的为了所谓的“整齐”被全部糊掉,有的则被商家刷漆改变了颜色。“这次我们恢复的目的就是摒弃所有的人为穿凿,恢复胡同的古朴原貌。”他告诉记者,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有的胡同已经抠掉了原来的水泥,露出了老式的停泥砖,有的实在破损了,也要尽量恢复历史原貌采用老砖贴面,包括礼士胡同内清末兵部尚书敬信故居的门楼、上马石等都有望展露真容。


此外,东四南历史街区还将打造“微空间”,组织设计师团队在胡同里选择十几处小微空间,与居民一起合作,打造社区院子、自家院子,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完成。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东四南七条胡同重现老墙
来源:北京晨报2017-12-07 09:33:45
记者昨天了解到,东四南历史街区的七条胡同将逐一“抠”出老墙面,预计明年3月,胡同墙面上历史的痕迹将“重见天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