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台10条新政促就业创业

来源:南京日报 2020-04-09 09:33:03

原标题:超20万个岗位虚席以待 2亿多“真金白银”稳就业

南京出台10条新政促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

超20万个岗位虚席以待

2亿多“真金白银”稳就业  

南报网讯 (融媒体记者 毛庆) 本科学历人才落户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推出20万个以上专项岗位、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接力投资……昨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10条新政,2个多亿的“真金白银”,是南京在特殊时期拿出的特殊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同时,致力引聚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创新名城建设。新政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近年来,我市立足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制定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人才集聚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2018—2019两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73万人。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我市依然保持20多万的高位运行,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与以往政策相比,此次新政举措更加聚焦,惠及面更为拓展,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对政策进行解读时说,10条新政涵盖放宽落户门槛、保障人才安居、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企业吸纳就业、营造便捷准入创业环境、有效支持激励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入伍、优化就创业培训、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加强就创业指导服务10个方面,注重与创新名城建设政策举措相衔接,特别对今年新的一号文件予以更好体现和落实,导向鲜明、含金量高,在多个方面创新突破,力求做到政策最优、举措最实、服务最好、吸引力最强。 

其中,放宽落户门槛上,当前我市直接落户政策主要是对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周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书直接落户,此次我市将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其中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将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保障人才安居上,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人才房供给,年内建成7000套约5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保障各类人才安居。

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宁留宁最核心也最关键的就是高质量就业岗位。新政明确,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今年我市将动员组织在宁各类企业推出20万个以上岗位专项用于高校毕业生招聘。其中,市、区属国有企业拿出不少于2000个岗位,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引进或孵化企业提供不少于3000个岗位。另外,市本级和各区还将安排不少于4000个事业单位岗位,开发1500个社区(村)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专门招录高校毕业生。 

新政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有不少新的举措,其中,在营造便捷准入创业环境上,高校毕业生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集中经营场所注册登记的,免提交租赁协议、房产证明,实行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制。有效支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上,此次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力度。首先是减税,对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工商登记起,3年内可按每年1.44万元限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其次是创业贷款,将在宁高校和省级大创园全部纳入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年内对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放宽至3次、期限延长至6年,获市级及以上创业赛事奖项的可取消反担保手续。此外,在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上,将持续给予跟进扶持,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接力投资。 

新政还鼓励大学生入伍,大专和本科学历入伍奖励金标准由原家庭优待金的50%、60%提高至70%、80%。优化就创业培训,新开发4000个以上见习岗位,见习补贴对象放宽至非本市户籍见习后留宁就业大学生,见习期生活费补贴由现在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提高到80%。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我市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保费金额的2/3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加强就创业指导服务,对因疫情影响延迟离校的不限档案转办时限,毕业2年内落实工作单位的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南京出台10条新政促就业创业
来源:南京日报2020-04-09 09:33:03
科学历人才落户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推出20万个以上专项岗位、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接力投资……昨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10条新政,2个多亿的“真金白银”,是南京在特殊时期拿出的特殊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同时,致力引聚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创新名城建设。新政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