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2016楼市的八大“销魂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1-03 10:57:00

【中国网•地产中国•年终盘点】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16,可谓楼市发展史上最为大起大落的一年,从年初全国范围内的“降首付”去库存,到四季度席卷各地的限购、限贷以及楼市监管风暴,短短数月之间,楼市经历了从冰点到沸腾再到冷却降温的各种反转。政策之手覆盖之下,房地产的小心脏已经跳的几近心率失调。尽管调控长效机制在年末再度被提起,但那些日子里闹得人心惶惶的政策招数却依然值得被记起……

01.“9.30”楼市调控风暴起  席卷全国二十余城

杀伤力指数:★★★★★

2016年9月30日,北京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将首套房的首付款比例提至35%、首套非普通住宅首付款提至40%,将二套房首付最高提至七成,率先开启“史上最严限购”;随后的9日内,天津、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京、深圳、济南、无锡、武汉、郑州、东莞、福州、惠州、南宁、芜湖、佛山、珠海、厦门等22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合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天津、福州、武汉、郑州、济南和成都这16个房价上涨过快城市,成为重点调控对象。

与此前的楼市调控不同,本轮调控自上而下,直接给政府部门设定了房价的涨幅限制任务,因此,房价控制不力的城市,11月份,上海、杭州、武汉、成都等地又陆续出台了新一轮调控加码政策。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已有至少24个城市出台了50多次调控措施。

此次调控政策,主要从限购、限贷入手,纷纷提高购房门槛,尤以热点一、二线城市为甚,南京、苏州二套房首付比例可达80%。除此之外,成都、惠州等城市通过直接干预预售证审批环节限定房价,上海、深圳等城市甚至将调控延伸至房企拿地资金端。

相对于政策本身的杀伤力,调控重压之于市场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持续大范围调控政策的袭击之下,市场情绪逐渐降温。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截至12月份,一线城市房价环比基本持平,二线城市房价环比涨幅进一步回落,三线城市房价总体较为稳定。

02.新广告法成杀手锏  严厉监管下楼市风声鹤唳

杀伤力指数:★★★★★

与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调控风暴同步,一场前所未有的房地产监管风暴在各大城市悄然蔓延。10月份开始,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和在售项目进行严厉的执法检查,杜绝发生捂盘惜售、哄抬房价、虚假宣传等多种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行为,早在2015年9月1日便开始正式执行的《新广告法》成为执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因为违反广告管理法律法规、发布违法广告遭重罚和曝光,不少项目因为捂盘惜售而被停止网签并遭立案查处。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10月4日,各地已有4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被查处,11月中旬,广东24家违反广告法的企业和机构被查处。

“动真格”的严厉监管之下,房地产企业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大量巨幅户外广告被撤下,不少项目为了躲避监管甚至关闭售楼处给员工放起了大假,楼市气氛一时之间骤然降温。

03.叫停首付贷  全国大力整治房地产金融

杀伤力指数:★★★★

2016全国两会上,央行高层表示,将与相关部门一起,结合即将开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对房地产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他们与P2P平台合作开展的金融业务进行清理和整顿,打击为客户提供首付贷融资、加大购房杠杆、变相突破住房信贷政策的行为。

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规范互联网“众筹买房”等行为,明确禁止各类机构开展“首付贷”性质的业务。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等未取得相关金融资质的机构,不得利用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取得相关金融资质的,不得违规开展房地产金融相关业务。

在中央的三令五申和严厉查处之下,火爆一时的P2P业务及首付贷业务被紧急叫停,房地产市场的高杠杆行为遭到遏制,大量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通道被切断。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搅动2016楼市的八大“销魂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1-03 10:57:00
政策之手覆盖之下,房地产的小心脏已经跳的几近心率失调。尽管调控长效机制在年末再度被提起,但那些日子里闹得人心惶惶的政策招数却依然值得被记起……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