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满足流动人口落户需求推动外围城区新一轮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2020-12-17 10:54:41

■专家解读

在新发展格局下,广州的城市化道路该如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导致人们生活品质受到严重影响,调整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人口密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认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但城市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标准。

城市需要做“加法”,但也需要方法。谌新民表示,城市只有规模和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才能高效利用市场,进而推动城市发展。但在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会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等网状的功能匹配关系,进而产生协同发展的效果。因此,超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将部分优质产业和资源疏解到周边区域,拉动在城市周边形成相应的城市功能区划。

“这意味着,超大城市要保持与之匹配的人口结构,在保持人口增量的同时,要利用人口规模控制等手段,推动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形成多中心、郊区化的发展格局。”他说。

在谌新民看来,广州在新发展格局之下进一步发开人口落户政策,实施差别化入户,是一种从容有度且有序的调控方式。“这并不是抢人,而是广州将城市发展需求和人口结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质公共服务、优良政府效能、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人才来到这里就业生活。”

谌新民进一步分析道,首先,这是广州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增加流动人口的入户名额和方式,其实质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满足流动人口的落户需求,并将城市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协调统一;其次,这与广州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有关。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和实际生活需要,国外超大城市户籍人口应占实际管理人口一半,而广州目前户籍人口仅达到常住人口的一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适当增加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口;第三,这与广州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结构相关。一方面,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一二三产业齐备,既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广州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优化、升级,这同样需要人才支撑。特别是,在许多外围郊区,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需求更为强烈。

“城市发展带来人才需求,而源源不断的人口入户也势必将推动城市的新一轮发展。”谌新民说,当前广州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承载压力较大,此次放宽外围7区的入户门槛,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周边区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同样也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简言之,就是以城市人口结构为抓手,完善郊区新城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调整并逐步降低城市人口和功能密度,进而解决城市所面临的“不能承受之重”。

 人们来到广州成为市民,他们不仅将在这座城市工作,同样也将在此生活。“他们是城市的生产者、创造者、消费者,既提升有效供给,也创造巨大需求,将不断促进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消费需求和结构上,这些高素质人口落户在外围郊区将进一步推动需求侧改革,用需求牵引供给,进一步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激发内需潜能。”谌新民表示,以往常说“人要跟着产业走”,但城市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样也能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势,吸引和支撑优质的产业落户。

对于一座超大城市的人口政策改革,谌新民认为,未来广州要灵活调控人口控制措施,在增量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城市承载力和生活品质需要。同时,在考虑人口调控时,需要把项目投资、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配置通盘考虑,用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思维解决大城市发展“中心强、周边弱”的格局。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满足流动人口落户需求推动外围城区新一轮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2020-12-17 10:54:41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谌新民认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但城市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这也意味着城市人口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标准。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