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9-09-06 17:40:50

专题丨专家解读央行降准:资金难进入楼市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在此之外,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全球性的降息趋势已经形成。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降准降息是顺应趋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

首先: 年内第三次降准,给市场增加流动性,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

PPI同比降至负值区间,社融存量增速下降,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降准是为了稳定经济,2019年以来,央行共实施过两轮降准。1月4日,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属于全面降准。

接着5月6日,人民银行宣布,从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降准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全社会融资成本有望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获得廉价资金可能性增加。

前两次降准带来楼市小阳春,本次降准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平稳,但再次出现小阳春可能性不大。

其次: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降准前已经多次针对房地产收紧政策,筑大坝,避免资金流入房地产。

从2019年7月份来说,各种针对房地产信贷、资金的收紧政策不断出现,累计针对房地产资金收紧,中央各部门有多达25次各种政策与表态!

整体看2019年8月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合计多达60次!这在2019年春节后是新高,仅次于各地两会集中的一月份。

2019年1-8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高达367次!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上涨了17%。累计次数刷新了房地产调控记录。

针对房地产金融收紧政策持续发布,包括房地产按揭到开发商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紧。

从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看,2019年来,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成为最主要特点,房地产调控再次升级。

第三:但历史看,只要降准,对于房地产来说肯定是利好,能缓解资金面压力,包括2019年初的第一次降准后,市场出现了小阳春。

但在当下针对楼市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楼市利好有限。

降准肯定能够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另外对于购房者按揭来说也能够相对获得平稳的信贷价格。

降准,对于购房者来说,房地产贷款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依然是优质信贷业务。降准后LPR有望有所下调。

对楼市有什么影响?降准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楼市喘气,但难以避免,楼市将有所获益。市场有望平稳。

央行降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证市场的流动性,主要小微企业的流动性,精准向实体经济注水,目的绝不是楼市、股市。但难免,最后获益的依然肯定有楼市。房地产不稳,经济很难实现稳增长。

房地产调控原则是乱必调,涨幅过高必然加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全面调控要求,对调控不利的城市继续问责。稳定其实是双向调节,大涨肯定不是稳定,但暴跌也同样不是稳定。

只要信贷政策不出现明显变动,其他政策的调整对楼市影响非常有限。整体看,2019年目前的房地产政策依然是除信贷以外政策微调越来越多,但整体政策基本面依然保持比较紧的状态。 

当然未来是不是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还需要继续看后续。可以明确的是2019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看信贷走势。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张大伟: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9-09-06 17:40:50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