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9-04-06 18:18:24

本文来源:中国作家网

“谨以此书献给日夜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各级干部与广大农民兄弟。”

翻开《乡村第一书记》,素朴的扉页上印着的两行小字映入眼帘,字字恳切。

江苏、安徽、海南、贵州、四川、甘肃、新疆……作者忽培元身体力行地跋涉于贫困乡村,进茅屋、住窑洞、下地坑、住帐篷, 和驻村干部、乡村第一书记朝夕相处,一路考察走访的所见所闻,都让忽培元常常在百感交集之中深思自问。最终,他用自己的笔以文学创作的形式,记录下了那牛尾山上悄然涌起的朝霞的绚丽,也获得了那灌水河面上血色倒影的恬然与平静。

《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中国网地产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

“忽培元能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并不是偶然。”在1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作家出版社主办的《乡村第一书记》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到,从中央到基层,忽培元对国情和民情有着深入的接触和深刻的理解,他本人的性格又是质朴的、真挚的、爱憎分明的。这些是他写作的底子,而成就他写作的是热爱与坚持。“其实忽培元的身体状况是需要照顾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执着地创作。他把握到了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找到了‘第一书记’这样一个具有真实性、故事性、传奇性的角色,塑造了白朗这样清晰、可敬、饱满的形象,广阔的家国深思之中更是对土地和人民的贴近。”

《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中国网地产

研讨会现场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书兵和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是忽培元的同事。在他们眼中,忽培元是“三家合一”——社会经济学家、作家、书画家。在一起下乡调研的路途中,完成工作之余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忽培元常常在写作。天南海北,乡里邻间,遇见的,车上讨论的,都被他当作素材,细心收集、精心融入到了作品当中。

“我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以贯之的拼搏意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与忽培元是熟识的朋友,他知道忽培元一直热爱文学:“如果培元的正业是行政工作,那么写作可以称为他的‘副业’了。”白烨也曾读过忽培元以前的作品,这次,他超越了习惯的传记式写作,尝试向虚构转型。此外,不同于其他扶贫主题的作品,这本书是扶贫攻坚和基层观察的双重主题。“忽培元是把扶贫作为了一个历练干部的舞台,带着拼搏意识去审视问题的,他把基层写得鲜活、深刻。”

随着脱贫攻坚主题的文学作品逐渐涌现,专家们也观察到这类话题的沉淀时间还不够长,有分量的作品寥寥无几。“《乡村第一书记》可以说是目前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最厚实的作品之一,成熟度比较高。”《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认为,这部作品是对这一题材的丰富与完善。

在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看来,忽培元采取了“正面强攻”的方式,正面书写了乡土中国和芸芸众生,处理好了政治诉求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乡村是沉重的翅膀,乡村振兴关键是人心的提升,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确实是非常艰难,这部小说在这方面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这个时代的一些情绪、一种气息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现。这幅画卷中的人物又让人感到是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的。”《长篇小说选刊》杂志主编付秀莹认为,书中的“第一书记”真的照亮了当下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可以看做是新时代人物长廊里具有典型性、探讨性的人物。

《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中国网地产

作者忽培元

纤夫的快乐与自豪,正在于逆流拉纤的艰苦努力。忽培元表示,为了创作这部小说,自己将心中积淀多年的乡村问题思考研究结果与众多人物原型点化成为书中的艺术典型。而作品中的白朗和姜建国、姜怀安三代农村党员干部的身上,都有着自己的影子。

“他们像火种,在沉寂多年的山川大地播撒下复苏振兴的希望之火……”忽培元在后记里这样写。

《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中国网地产

研讨会专家合影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乡村第一书记》:接通乡土中国的生命脐带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9-04-06 18:18:24
1月24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作家出版社主办了《乡村第一书记》研讨会。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