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严监管高压态势不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1-08 08:58:42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正式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2019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合计1.39万亿元,这意味着2019年初地方政府就可以发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借新还旧”缓解偿债压力,这将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对冲经济波动压力。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西部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紧张,提前下达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可以让地方提前做好资金筹集安排,保证地方财政正常运转,一些成熟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尽早开工,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的一种表现。

2018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财政政策的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这意味着2019年赤字率有望提升,专项债额度有望大幅增加。

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新增一般债规模为1.02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或在2.25万亿元左右,预计2019年新增一般债和专项债总规模或在3.3万亿元左右,较2018年的2.18万亿元大幅增加1.1万亿元左右。

分析认为,地方债扩容和提前下达,有可能使社融增速或提前见底回升。2018年以来,社融增速持续下滑是推动债市走牛的一大动力,主因非标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承兑汇票)大幅萎缩。尽管央行两次更改社融口径,但还是难以改变社融增速下行的趋势。截至2018年11月,社融余额增速9.88%,相比2017年年底大幅下降了3.5个百分点。

由于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被纳入社融口径,而专项债以往在一季度是发行淡季,如果2019年专项债发行提前到1月份,则基数效应下可能会带来社融增速提前见底回升。根据计算,若按原发行节奏,则社融增速在2019年一季度维持底部震荡,二季度开始增速出现回升。而按新发行节奏,则社融增速从2019年年初就开始回升,下半年则维持震荡走势。

但也有分析认为,地方债的提前放量发行对社融的整体影响有限。实体融资环境作为政策关注的指标之一,未来宽信用的政策仍有实施空间,同时货币政策也将保持宽松予以配合,未来更多创新型的货币政策仍可能出台,此外也不排除在一季度出现降息的可能,受以上因素影响,未来债券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

那么,在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的情况下,怎么确保风险可控?

从当前的政策要求来看,在防风险攻坚战下,地方政府债务严监管高压态势不会削减。

2018年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要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从2019年1月1日起,各地需要详细具体公布各类债务相关信息,包括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责结果,并强化监督机制,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履行日常监督职能。

有专家分析表示,2019年将依法规范地方债管理。一方面,地方只能通过发债来融资,通过加大发债额度,提高发债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透明度,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满足地方合理的融资需求下,继续加强问责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国债协会会长孙晓霞建议,在相关消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要加强地方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对地方债绩效管理要有目标。要研究建立地方债绩效目标和管理机制,加强对绩效目标进行事前评估,包括地方举债方式、限额控制、举债程序、偿还方式、资金用途、融资利率等方面。

其次,对地方债绩效运行要有监控。要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管理实行“双监控”,形成债务风险预警、绩效纠偏等跟踪机制,保证绩效目标实现。

另外,对地方债绩效要有评价。要研究建立能综合反映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地方债绩效评价结果要有应用。要从挂钩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促进地方政府树立“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地方债严监管高压态势不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01-08 08:58:42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中西部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紧张,提前下达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可以让地方提前做好资金筹集安排,保证地方财政正常运转,一些成熟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尽早开工,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的一种表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