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8-07-23 15:54:49

“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一句鸡汤,一句毒鸡汤,最近在朋友圈热炒。


有人说是借口,哪有那么多抽不开时间的事情。


有人默默转发,被道破心中苦楚。


现实真的那么惨吗?真的。


在跟随融创中国深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龙塘村,展开“英苗培养计划”的5天时间里,中国网地产随行的记者深深感受到了那份成年人的无奈,以及这份无奈后来转嫁成的孩子们的心理缺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中国网地产

来到龙塘小学的第一天,讲真,它比我想象中先进了许多。


两栋三层楼的建筑,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食堂和老师的办公室。楼的前面,还有一小块上了彩色漆面的小操场。孩子们基本穿着校服,小姑娘们的头花鲜艳而多样,小男孩们也都仪容整洁。教室墙壁洁白,窗几明净,桌椅看起来有8成新,黑板后面还自带触屏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比起以前我上学时候沙土地的操场,纯粉笔作画的黑板,这些硬件看起来已是领先许多。


显然,这一次前行的目的不只是“扶贫”,更多的是在于“扶智”。


这个村子,距雷山县城20公里,全村不到300户人家,总人口1209 人,分布在9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3个自然寨里。龙塘村是苗族历史迁徙地之一,历史底蕴丰厚,至今还保持着苗族传统习俗,2015年被列入国家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国家一类贫困村。


而龙塘小学,是这个村里唯一的学校,村里的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六年级,都是在这个学校里就读。小学毕业以后,所有孩子就都要到雷山县里去上寄宿初中,一周只能回家一次。


目前,龙塘小学一共有95名学生,年龄分布从6岁到10多岁。而师资上,包括校长在内,共只有9位老师。


与多数乡村小学的困境一样,龙塘小学也面临着音乐、美术、英语方面的素质教育、师资力量与物资匮乏的问题。尤其是英语程度,远远落后于城里的孩子。


融创中国这一次带来龙塘小学的,除了书包、彩笔、乐器、图书等文具物品,还组织义工为孩子带来相应的音乐与美术趣味课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中国网地产

有学生告诉我,以前班上有个英语老师,没教了多久,就走了。而村民也说,由于龙塘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生活环境也很艰苦,老师们都不爱来这里支教。


的确,站在龙塘村后面的阿固山上可以看到,整个龙塘村沿着一片群山之间的某个山梁而建,而要前往周围最相近的白尧和猫鼻岭村,也得翻跃过两三座山头。


这里虽然山间遍布梯田,可种植水稻、玉米、大豆、魔芋、辣椒、杨梅、葡萄、梨子、茶叶等作物,但由于日晒强烈,劳动力有限,每家每户的收成都基本只够自给自足,很难有多余的产量去换取额外收入。


他们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户型,一层饲养牲畜,二层煮饭住人,三层存放米和干粮。且房子都是村民自己盖的。


生活看着,传统而简单。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中国网地产

而村里人的经济来源,基本都靠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广东、浙江,是他们大部分人的选择。这也导致了这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尝尽分别的滋味。


有个二年级的小女孩,长得很是白净。她告诉我,她的爸爸在广东打工,妈妈和她在龙塘村。


而更多的孩子,是父母双亲都前去外省务工了。


有个学前班的小女孩,特别讨喜,老师长老师短地喊着。但离别的那个傍晚,她告诉我,她的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去了广东工作,留下她和爷爷奶奶在龙塘。她低声喃喃,有次爸爸妈妈忙,就把弟弟送回老家,期间刚好弟弟生日,妈妈还特意回家来,买了蛋糕给弟弟过生日。但末了她补了一句:“我生日妈妈都没有给我买”。


还有几个孩子,失去了单亲,甚至双亲,在大山子里由老人家带着。有一个小男生,父母都已故了,只剩下奶奶抚养他。如果不提起父母,这个孩子看着十分外向活泼,会主动帮忙提水,也一直积极地想要找义工老师学习吉他。当一提起父母时候,孩子眼神就突然黯然下来,变得沉默不语。


还有一对双胞胎姐们,她们的妈妈因故去世了,于是这两个小姑娘情绪出现了闭塞,基本不说话,总是躲在人群后面,尽量将自己藏起来,很偶尔才会出现开心的表情。而据了解,她俩住得远,每天六点半就从家里出发,要走一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临别的那晚,村里摆起了长桌宴,其他小伙伴都有亲戚前来带着,她俩怯生生地站在路旁不敢落座,当我牵起她俩手找位置的时候,与其说我牵着她们,不如说是她们牵着我。我能感觉到那个稚嫩的小手,紧紧抓着我时候,那份小心翼翼与依赖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中国网地产

长期无法陪伴在身边的父母,让许多孩子看似欢笑的脸庞背后,都笼罩着悲伤。特别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看着就比同龄的城市孩子多了许多敏感的情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更是一点都不假。村民文小六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做饭,他在上了小学以后,家里基本就都是他做饭了。而这学校里的学生,哪怕只是二年级,在扫地、擦洗画板、整理教室时,看起来都已是十分娴熟干练。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环境,会让他们想早早长大离开大山去伴随父母,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寻问了几个孩子以后想不想走出这里,他们大部分都说不想离开,想留在村子里,少部分孩子迷茫地说不知道。纯真的孩子们觉得“不想像爸爸一样离开家离开奶奶”,觉得“这里是家乡”, 觉得“这里有还愿意照顾他们的人”。


想起在村里时,路过一户人家,正在为一个满月的婴儿举行满月酒。一屋子里都是女人,唱着歌,喝着酒。我问其中一个苗族姑娘,为什么都是女人喝酒呢。她踉跄着脚步,微醺地告诉我:“也有,但是很少,因为都不在。”表情甚是落寞。


成人况且如此,何况这群留守儿童,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分离的诀别,不及村里温暖。


欣慰的是,我们也遇到了几个打算“回村发展”的年轻人,比如25岁的文小六。他之前在浙江打工,这次本是回家来考驾驶本,但回来之后,他决定不走了,在家里村里试着养水牛。我们到过他的家,能感受看到他时,他父母眼里的那份欢欣与宠溺。


但这毕竟还是少数,对于爱的需要,对于爱的汲取,这里的孩子们还有太多渴望。


临别前,许多孩子都问融创义工:“老师你们就要走了吗?你们什么时候还会来?”


他们拉着义工们的手,将义工送到路口,依依不舍。


据悉,龙塘村未来将会成为融创中国美丽乡村振兴计划的据点,除了定期针对孩童们展开“英苗培养计划”之外,融创还计划在这边进行产业扶贫,以及乡村建设。这里有药用玫瑰,银球茶,有许多可以种植的作物可变成产业链。


而我们也希望在“美丽乡村”成熟之际,能留住更多村里的年轻人,吸引更多劳动力的回归,或者前来。等这一批孩子成长起来以后,能如他们所愿,留在家乡,建设这里,不用再远赴外省劳务,也能带给他们的后代更多的陪伴,不再饱受分离之苦。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中国网地产

关于“融创英苗培养计划”:


“2018融创英苗培养计划”是此前四年“融创我心公益 英苗助学”活动的升级和延续。


2015年,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杭州五学个城市的融创业主和员工第一次走进贵州芳武小学,给孩子们开展了美术、音乐、英文外教课等爱心支教课,还给他们带去了精彩的图书,建立“英苗书屋”。


2016年,融创中国再进芳武,并把8名孩子接出深山,参观北京,让他们了解更大的世界。


2017年,除了芳武小学,融创在贵州和甘肃两地新增了六所小学作为助学基地。把爱心诗歌的音频、电脑、投影仪和大量书籍、教具一起带到这些小学,与山区儿童共同聆听诗意、快乐阅读,感受来自大山之外的情感关爱和心灵鼓励。


2018年,“融创英苗培养计划”将在融创的八大区域捐建英苗书屋30座。为了这一次的出发,此前两个多月,融创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了一场健走未来爱心跑,为孩子们集步捐书,最后达到了30城、3亿步、30座英苗书屋的公益目标。


今年的“2018英苗培养计划”将会“一进”、“一出”,再结合八大区域“全面探访”,公益内容将更加丰满。


“一进”就是7月16日至20日,融创义工联盟将深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龙塘村的贫困学校与贫困学生家庭,将精美的图书和文体用品等爱心物资送给孩子们手里,为他们打造趣味课堂,进行5天的爱心支教,捐建英苗书屋。


“一出”就是7月21日至28日,义工团队将再次前往贵州剑河县芳武村,为那里的孩子们更新英苗书屋,之后带着孩子飞赴上海,研学旅行,参观海洋世界、博物馆、巧克力工厂和复旦大学,在迪士尼中开阔视野,共度一周的观乐时光。


“全面探访”就是8月1日之后的半个月,融创八大区域的义工联盟将分别对28所贫困学校继续捐建英苗书屋,支教助学。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融创中国“英苗培养计划”走入贵州龙塘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8-07-23 15:54:49
“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对于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来说,现实,真的就是那么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