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智慧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8-05-25 15:12:04

原标题: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涛: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智慧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建设报产业经济报道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978年,建筑业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569亿元和138亿元,到2017年分别增长了376倍和403倍。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建筑业企业有13家,中国建筑业企业占据了8席,其中前6名都是中国企业。同时,以奥运工程、世博会工程、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项目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扩大的工程承包业务,都充分彰显了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建造实力。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建筑业必须从过去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当前,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第四季度,全国已有1265个工程项目应用了BIM技术。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BIM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施工现场而形成的“智慧工地”方兴未艾。这些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智慧居住区一样,让传统的建筑工地焕然一新,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智慧场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智慧居住区作为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建设好智慧居住区是做好城市智慧管理的重要基础。建筑业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居住区的过程中,我认为要注重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为导向。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样板。4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的目标。雄安新区建设的实践将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设标杆,建筑业要积极参与绿色建筑、智慧建造、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筑智能化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实现新时代新一轮的建筑产业升级。

 

其次,要不断提升现代建造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对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业企业作为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要与建设、设计等相关方以及专业分包单位做好配合,通过推进建筑设计标准系列化、部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机械化、产业工人技能化、现场管理专职化,齐心协力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绿色、低碳、智慧的高质量建筑。

 

最后,要大力推动国产三维图形平合和适用建筑业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除了个别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三维图形平台,其他BIM应用软件基本都采用国外平台。这对于应用了BIM技术建设的工程项目来说,其建筑数据存在着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因此,应大力支持并组织业内专家学者进行CIM软件的自主研发,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建设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城市数据安全。

 

建筑业作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产业,有责任为人民群众奉献更高质量的绿色优质产品、有义务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全国智标委智慧居住区分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建筑业企业应更积极、深入地参与智慧居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根据全国智标委智慧居住区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吴涛: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智慧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8-05-25 15:12:04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