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扛起海口生态担当

来源:海口日报 2017-09-25 10:21:00

(原标题:规划编制扛起海口生态担当)

注入可持续发展潜力

市规划局编审办主任任崇华表示,我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规划编制中的《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综合规划》是贯彻“生态立市”战略思想的典型案例,设计的“港战略”、“港共生”落实了海口总体生态规划要求。

港战略,即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生态优先、绿色智慧”的新建设典范战略。

港共生,即通过打造“网格架构·多点嵌入·有机聚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低冲击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各层级城市海绵体三大策略实现片区“生态共生”;通过整体平缓、重点烘托、沿海退台的建筑形象与连续的步行公共活动空间,实现片区“环境共生”。

任崇华透露,编制中的《滨江滨海专项规划》同样如此,强调资源整合与区域统筹,以“大生态”、“大战略”落实“生态立市”的战略思想。

大生态,即以高标准生态网络建设为前提,突出“山水林田湖草”要素体系,构建“一脉、八廊、多园、多网”的大生态结构;以低冲击技术构建自然海绵系统,形成雨洪潮汐调蓄安全空间。

大战略,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总纲,从国家担当、南海担当、省会担当谋划滨江滨海 大战略定位。

“此外,已编制完成的《海口总体城市设计》《海口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规划均坚持了‘生态立市’发展思路。”任崇华说。

引导低碳产业结构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任崇华表示,在城市发展中,规划要始终坚持根据海口滨海生态城市本底,引导低碳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主导产业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服务型农业。

任崇华表示,《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综合规划》是通过设计的“港经济”落实产业引导的。港经济是依托新海港城市客运综合枢纽和新型交通客运枢纽,发展“枢纽+免税商贸”、“枢纽+海空旅游”、“枢纽+主题游乐”三类核心产业,发展“枢纽+港航服务”、“枢纽+集散服务”、“枢纽+文创休闲”三类一般产业,并对每一板块的产业培育路径、产业实体案例与产业发展规模进行研究。

《滨江滨海专项规划》依托不同的生态资源、战略资源,引入了六大产业板块:海港枢纽,产业导向是现代港航、海空旅游枢纽、免税休闲消费和都市现代服务;邮轮母港,产业导向是游轮旅游业、邮轮母港服务、海上旅游、游轮配套商业和历史文化旅游;国际空港,产业导向是临空商务服务、临空精密制造、临空科研服务和互联网+双创;江海一体化,产业导向是高端现代服务、海洋旅游、滨江旅游、高端生活服务和高端居住;东寨港生态,产业导向是主题旅游和互联网+;滨江田园,产业导向是田园观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

打造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为杜绝打造千篇一律的城市,市规划局在规划编制中始终坚持滨海特色。”任崇华说,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始终强化城市设计研究,保护传统肌理,挖掘景观特色,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塑造展示城市文脉和热带滨海自然景观的特色空间,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海边”的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

《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综合规划》是通过风貌形象与天际线打造,营造整体和谐、舒缓、通透、大气的空间形象来打造滨海特色的;《滨江滨海专项规划》是以高度可达的滨水场所塑造为重点,构建多元文化特色风貌区与文旅融合特色绿道,形成水滨和谐的标志物体系与天际线脉络。

任崇华表示,编制中的《海甸溪两岸综合更新管控规划》从治水、亲水、通达、活力、品格、协调、印象等七个方面强化生态系统、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综合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保护并活化海口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海口的地域文化、风貌特色、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规划编制扛起海口生态担当
来源:海口日报2017-09-25 10:21:00
市规划局编审办主任任崇华表示,我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规划编制中的《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综合规划》是贯彻“生态立市”战略思想的典型案例,设计的“港战略”、“港共生”落实了海口总体生态规划要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