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用绿色发展创造未来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7-09-06 09:15:00

原标题:深圳用绿色发展创造未来

夏天的深圳阳光灿烂,碧海蓝天,花团锦簇,绿树葱茏。尽管天气炎热,但如此美丽又朝气蓬勃的深圳不仅让人心悦神怡,更定格在8月21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

这期《新闻联播》用3分钟时间聚焦深圳蓝天绿地上的美丽发展共赢模式,特区人习以为常的“深圳蓝”闪耀全国,不断增加的“深圳绿”传递出强烈的幸福感。深圳已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一个典范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这样宜居宜业的环境并非一天练成。多年来,曾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深圳,克服地域面积小,经济总量大,单位面积承载的经济活动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大中城市的困难,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用绿色创造未来。

近日,记者来到全市治污攻坚任务最艰巨的河流——茅洲河探访,市、区环保部门正在此以高压态势开展茅洲河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因排放不达标,位于茅洲河流域的一家肉业公司领到一张巨额环保罚单,这是深圳历史上对单个环保违法案件开出的最大环保罚单。重拳频出攻坚克难,势必打赢这场治水提质攻坚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努力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供给,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绿色低碳城市,争当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排头兵。

闪耀全国的“深圳蓝”与国际接轨

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全国排名第七。至此,深圳已连续4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

这片“深圳蓝”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市民陈先生最近把自己位于南山区的一套房租出去了,他向记者谈及,租客从其他城市举家乔迁而来,他们想来深圳定居的主要原因就是深圳空气好,两个小孩可以少受雾霾的伤害。这也正如网友“赵偲容”留言说,“每次我朋友们来深圳玩手机里面全部存满了深圳天空的照片,因为她们说深圳的云朵就像棉花糖一样,这才叫蓝天白云。”

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在一些城市饱受雾霾之苦时,“深圳蓝”已经成为特区人最引以为傲的绿色名片,这份幸福感的背后更多的传达出的是人们对清新空气的渴望,对优良大气环境质量的需求。

事实上,雾霾治理是中央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国务院专门出台“大气十条”,投入过万亿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图解决百姓最为迫切需要干净空气的问题。

十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数最高达187天,也曾经下“黑雨”,也曾经是酸雨重灾区。五年来,在经济、人口、车辆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深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并呈现向好态势,2016年深圳空气质量达到近十年最优水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今年一季度深圳空气质量更是达到天天优良。自2014年我市首次实现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面达标,提前3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治理任务以来,至今已连续三年稳定达标。

招牌“深圳蓝”如何成为常态?这不得不归功于深圳坚持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科学制定行业减排路线图、大力治理重点行业污染、大量投入财政资金补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正确科学的治污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得益于珠三角各市切实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使深圳率先达标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蓝天工程”作为十二项重大民生工程之一,3年投资63.3亿元,拉动社会投资221亿元,实施14项重点大气治理工程及补贴重点企业治理改造项目210个。

如今,深圳是全国唯一全辖区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累计淘汰、改造高污染锅炉1100多台。2013年以来,深圳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8万余辆,公交领域新能源车数量居全球首位,今年底,全市1.6万辆公交车将全部替换为新能源汽车。

此外,深圳还全面开展重点行业VOC污染治理,防治臭氧污染,深圳臭氧浓度在珠三角城市中保持最低。率先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已有4450余艘次远洋船舶转用低硫燃油,可提供岸电的泊位全国最多……

“深圳自加压力,不断向更高标准迈进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也为我国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作出了榜样。”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如此评价深圳的大气治理工作。

空气质量稳定达标仅仅是深圳治理大气污染工作新的起点,今年,深圳又邀请国内外大气领域权威专家把脉会诊,提出2020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力争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25微克/立方米),在全国率先提出与欧盟现行标准接轨。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政府又以“一号文”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涵盖7大领域30项具体措施,以持续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发展形象。

治水提质加速助推水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深圳有两条视频走红网络:

一条是在盐田港区一号泊位对开水域,碧海蓝天里,海豚腾空戏水。

另一条是在深圳湾公园东侧海域,上千条鱼围成一团在水里欢快游弋。

海豚戏水,群鱼游弋,是深圳水质状况持续变好的生动体现。

2015年底,深圳全面启动治水提质攻坚战,吹响新一轮的治水号角,这几年,深圳站在了治水攻坚战的第一线。其中,深圳河湾流域这一开发建设最早、发展最快、人口和建筑最为密集的窗口区域被作为治理“示范区”,2016年以来,深圳从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使深圳湾水质明显改善,成效有目共睹。

“以前污水直排是深圳湾受到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圳市水务集团管网运营部副部长张德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6月3日,伴随着位于鹿丹村项目内的金塘街雨水箱涵被截污、原箱涵中的污水引入布吉河沿河截流箱涵,深圳河湾最后一个排污口正式终结。至此,深圳河湾的31个排污口已被消除。

经过治理,深圳湾水质逐渐告别“黑臭”,“水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现身、珍稀候鸟黑脸琵鹭的翔集、流连忘返的惬意市民等,都是它清水重归的见证者。

深圳河湾流域的治理效果,正是深圳治水提质加速推进的缩影。近五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治水投入,与“蓝天工程”一样,不遗余力,砸下真金白银。2016年,治水提质项目完成投资110.4亿元,共启动461个治水提质项目,其中完工106个,开工181个。今年,全市治水提质项目又计划投资190亿元,共安排治水提质项目486个。

治水提质任重道远,近期尤以深圳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茅洲河的治理备受关注。日前,记者在走访中便得知,市、区环保部门联合公安部门频频出手,推动两法衔接,铁腕实施了“环保春雷”、“小散乱污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不仅开出了深圳史上最大单个环保违法案件罚单,还有公司非法处置危废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被移交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在茅洲河流域内,环保部门以零容忍的态度出重拳严打违法排污,有效遏制了企业的违法冲动,减轻了茅洲河的工业污染负荷,发挥了史上最严执法的震慑作用。”市人居环境委副主任王伟雄如是袒露治水的决心。

大投入之下,全市水环境总体情况持续向好。根据深圳市环保部门最新监测数据,全市建成区36条(45段)黑臭水体中20段已基本完工,其中18段初步消除黑臭,并通过公众评议;整治中的25段水质逐步改善,12段已由重度黑臭转为轻度黑臭。

治水面前,没有旁观者。5月底,深圳向社会公布了148条(160段)河流的官方河长名单,包括茅洲河、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5大河流等。其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伟中任总河长,兼任茅洲河市级河长。

我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河流我守护。紧随着,6月初,首批“深圳民间河长”共计45位热心市民走马上任。这些经过培训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深圳民间河长”,与政府“官方河长制”形成协作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社会监督及公众参与,“碧水流深”的治水愿景指日可待。

宜居“深圳绿”引国际专家赞叹

在深圳,市民爱拍爱晒的除了天上的“深圳蓝”,还有与之一样让人喜爱的脚下的“深圳绿”。

“我所看到的深圳植被非常丰富,充满亚热带景观,是一个绿色的深圳。”在7月份落幕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第一次来到深圳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院长、教授,彼得·克莱恩教授向记者热情讲述了深圳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他许多国内外与会专家学者对深圳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深圳是一座绿色的城市。

本届大会主会场会展中心是专家学者们接触最多的地方,这里地处深圳市中心。记者站在会展中心5楼看出去,尽管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但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树下的花坛中,多种颜色的小花开得正艳;交通路口的渠化岛也被大叶紫薇、秋海棠等各种草木装点得犹如一座迷你小花园;远眺而去,对面建筑的屋顶都种满了植物,翠绿的莲花山公园尽收眼底。

如此绿色景观在深圳普遍。如果有机会在空中俯瞰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一半被绿色渲染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7%。从道路绿化到立体绿化,从地面到空中,从绿城到花城,一步一步,深圳把绿色创想变为现实。

这一绿化率被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王成称赞为,“人在林下走,车在林中行。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中,能像深圳一样出门500米就能看到森林,是一般城市达不到的。”

5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一路喊“渴”的情况下,深圳并不仅仅满足于绿化覆盖率,还绿出创意、绿出品质、绿出特色,用精品意识着力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用心捍卫市民的绿色权利,提供更多绿色福利。

7月下旬开园迎客的香蜜公园就是一个范例。该公园位于福田中心区,规划十余年后“破冰”,在周边房价连年攀升时,政府依然将这块地留给市民,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大型市政公园建设的典范和标杆。记者了解到,公园自开园以来,前来休闲、锻炼、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

在深圳绿色发展之路上,“公园之城”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经坐拥920多座公园的深圳正用“绣花”之工力争在2020年建成“千园之城”。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这些大小不一的公园,正犹如一个个精致的城市绿洲,筑就千万深圳人的宜居梦想,并逐渐演变成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城市公共空间,见证城市、文化、市民的互动与生长。

公园体系之外,绿道如同城市的生态脉络,将一个个公园等公共目的地串联起来。 目前,深圳已建成总长度约2400公里的各级绿道网络,绿道密度达到1.22公里/平方公里,覆盖密度全省第一。它们像一条条绿色丝带,串起城市的山、林、城、海、湖,引领市民行走、骑行,走向绿色低碳的品质生活。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如今都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的典范是绿色宜居。”在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名誉主席、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地球英雄”的彼得·雷文教授看来,“深圳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城市,政府与市民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康、宜居、愉悦的环境,为孩子们和所有市民提供足够多的绿色空间用于进行休闲和文化活动。”

全国首创“绿色指挥棒”提升环境质量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连绵群山,东邻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禀赋的山海格局,蕴含了极为丰富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40.92%,占国土面积的34.76%,各项森林资源和生态指标均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作为产业大市、经济大市、人口大市,与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无论是创业创新还是市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都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深圳的城市管理者选择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以绿色GDP为引导,托起社会对现代性大都市的期待与想象。

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国内率先启动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在这道“铁线”内,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开发建设。这一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自然延绵的山体并没有像有些地方那样被平山等,实现了山地、森林与城市相间相融分布,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自然与都市共存,共享着这片繁荣的栖息地。

近年来,每年的六七月份,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考”——年度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在此时间拉开帷幕。考核对象为全市10个区、17个市直部门和12个重点企业的一把手;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且考核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自我完善。2016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新增了功能区噪声监管、黑臭水体改善、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等指标。此外,还增加了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满意率和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两项指标的考核权重。

在这样一个 “绿色指挥棒”的引领下,我市有限的环境容量承载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并逐年得到改善,生态、节水、节能、减排、宜居等工作全面提升。

此后,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再度自我加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一概念。2014年时,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大鹏新区和工业发展为重点的宝安区,作为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开展区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已取得初步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负债表作为重要的离任审计内容,与离任审计制度紧密结合。

北京大学教授栾胜基就曾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的土地和环境资本较早地进入到资本的衰竭期。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生态控制线,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清单,逐步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所有的举措都是在改善环境质量,进而提升“深圳质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深圳用绿色发展创造未来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7-09-06 09:15:00
夏天的深圳阳光灿烂,碧海蓝天,花团锦簇,绿树葱茏。尽管天气炎热,但如此美丽又朝气蓬勃的深圳不仅让人心悦神怡,更定格在8月21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