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懂到大咖,六位地产老兵再述“青春修炼手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5-19 10:32:00

5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地产中国主办的“中国房地产30年回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泰富酒店隆重举办。六位在17——47年之间的地产大咖漫谈于房地产的多年情缘,感慨万千。时光变迁,房地产带给了他们怎样的时代记忆与人生感悟?让我们来听一听。

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住房改革涉及民生,每一项政策调整都需慎之又慎

现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是在1992年时调到国家体改委担任副主任,并兼任房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开始接触到房地产行业。25年时间里,他参与了从房改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到重要文件的起草,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场伟大的变革。

在刘志峰的从业生涯里,有两件亲身经历尤其令他记忆犹新。

一件是1994年参与制定《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文件》的经历。他细细回忆说,“为了出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文件》,也就是13号文件,从1992年到1993年我们调研了一年多的时间,开了100多个座谈会,一两千人参加,最终召开了全国第三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到1994年7月份出台文件,前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另一件,则是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会议。1998年,时任副总理朱镕基提出了5项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住房制度改革,停止住房分配。为了贯彻国务院的会议精神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刘志峰和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一直调研了半年,才召开了一个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强住房制度建设的会,贯彻国务院精神的文件。

在刘志峰看来,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国家民生的重大工程,每一项政策的调整变化都要慎之又慎,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这样才能服务实际。

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建立长效机制是房地产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事

谢家瑾1970年10月进入房地产行业,如今已经整整47年。从最初房管所的房管员,到区房产公司、区房管局,再到市房管局,1992年调到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历任副司长、司长、部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她几乎每个台阶都干过。亲身经历了房地产业这几十年的风雨兼程、跌宕起伏,参加了国家1992——2005年间几乎所有关于房地产政策制定的调研和起草工作,见证了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全过程。

在她记忆里,房地产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在早期由于被禁锢而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直至1984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推行住房商品化的思路逐渐清晰,房地产才开始成为一个行业,而市场化、企业化的万科、招商、保利地产、浙江广厦、天鸿集团等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都在那个阶段应运而生。

在从业生涯中,最令她难忘的还是1998年朱镕基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停止福利分房这件事,“当时在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和建设部长俞正声的带领下,我们从1997年开始用大半年时间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研究已非常深入细致,但政策发布前夕,所有参与政策制定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几十年的实物分房制度将要在我们手上终结”。

如今,她再回头看,1997年房改的深化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也令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带动相关产业及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中国房地产30年至少做对了四件事

临时被主持人“老王”拉上台的“聂大姐”聂梅生,分享了她认为这30年里房地产行业做得最对的四件事情。

第一是中国住宅社区化。聂梅生透露,在她时任科技部科技司司长期间,单位下发了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工程,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小区特有的开发模式,这也为当下中国的住宅社区模式奠定基础。

第二是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用她的话说,这是特别纠结的一件事。住宅产业化也是在她任职科技司期间提出来,虽然已经推动了十来年,但目前仍举步维艰,进展不大。无奈之下,聂梅生转而开始推动绿色建筑,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身体力行,目前绿色建筑在中国已经初具规模。

第三是地产的金融化。2003年,央行开始介入地产调控,这让聂梅生认识到房地产除了拥有居住属性外,还有非常强的金融属性和资产属性。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如何抓住地产的这个属性来做活行业成了重要的课题。2003年,REITs的构想被提出,历经14年的尝试和探索,REITs在中国终于有望尽快落地。

第四是房地产的转型和创新。聂梅生表示,房地产的转型和创新最先是建设部科技司提出,最终做成了两件事:一是面对房地产转型中如何逆周期发展的课题,最终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投资热潮兴起,不仅为国内企业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也极大的开阔了国内企业的视野;另一件事便是对养老地产的尝试和探索。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云:从业30年,我无悔的青春与梦想

1987年,正值蔡云大学毕业,工程专业的她,阴错阳差地进入了房地产行业。结合“中国房地产30年回顾”的活动主题,蔡云感慨称,“这30年既是房地产的30年,也是我个人成长的30年”。

谈起30年前初为“新人”时的感受,蔡云笑言,大学毕业时,北京还只有16家房地产公司,基本都是以城建公司为主的开发公司,听起来特别不正规。所以,彼时当朋友问起她的工作单位时,她曾一度羞于启口。但经过30年的发展,不止北京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剧增,全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达到了3万多家。从1987年到现在,整整30年间,她见证了行业的日益规范化,也加深了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1991年,蔡云正式加入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此后,她开始加速投身于行业建设中:参与了北京第一场房地产企业的清产核资、参与了第一部房地产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意见征求和制定、参与编写了一系列引导住房消费类书籍、主导了协会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分会的成立、制定细化业态的评级标准…

从懵懂的毕业生到成熟的行业人,房地产行业在蔡云的青春与人生里留下了不可缺失的烙印。对于这个行业,蔡云言语里透着深深的热爱:“这个行业给我带来了成长的快乐,我从不后悔加入它。希望大家跟我们一样,接下来的30年中更奋进、更努力,把房地产行业真正推向一个更大的、更宽广的世界和市场。”

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房企长远发展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作为从业17年的房地产行业高管代表,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谈及自己的从业经历时表示,跟随行业一路成长而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企业要想在变幻的市场环境中走下去,需要修炼三重功力——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所谓“见自己”就是做好自己、坚守内心,形成自己的特点和辨识度。“我从业17年来,跟随者当代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绿色科技,这让当代置业有了很强的企业辨识度。”张鹏认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有三个模式:一是老老实实当农民,地种不好什么都是白搭;二是要狩猎;三是要有魔法。

所谓“见天地”则是指要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要知道管理的边界和商业模式的边界,不断否定自己,不断精进自己;所谓"见众生"就是以客为尊,挖掘客户的显性和潜在需求。“房子应该回归到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需求的基本属性,这是我对从业17年的自己和对当代置业的理解。”张鹏意味深长地说,所以,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的竞争力,生根比什么时候开花更重要。此外,对于目前的政策和市场,他认为应当保持“不争现在未来可期”的心态,并表示,自己将和当代一起在绿色建筑上一念不二、心无旁鹜地走下去。

龙湖集团副总裁袁春:房地产从业者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

从中海到龙湖,21年的地产从业生涯期间只待过两家公司,袁春算得上是行业里难得“专一”的地产人了。”但在城市选择上,袁春却是特别“不专一”。“我在上海、深圳、中山、青岛、杭州、北京都待过,身体的适应性很强,到广州我不会觉得广州潮,到北京不会觉得北京干。”袁春笑言。

听起来,这似乎是所有地产人的共性,行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从业人员的快速奔跑,以及社会对行业的快速认识。

袁春透露,1996年刚入行时,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个写字楼,学空调维修的他,花了4年时间参与这个项目的建造,并头一回知道了“卖楼”的存在。“那时候的市场实际上相对刚开始,大家对行业都不熟悉,不像现在,周边的人说房地产都可以讲出一二三四,已经是全民的话题”。

热点有时伴随着痛点,21年里,袁春也见证了房地产行业的几度“冰火两重天"。袁春感慨道,“2011年时在杭州公司,当时杭州房价是现在的不到一半,但求爷爷告奶奶都没有人买。现在房价翻了两番,买卖关系反而变了。”

“我们还是希望市场能平稳一点,房地产从业者特别是做投资和销售部门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否则很难在这个行业继续从事下去。”袁春笑言。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从懵懂到大咖,六位地产老兵再述“青春修炼手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5-19 10:32:00
5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地产中国主办的“中国房地产30年回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泰富酒店隆重举办。六位在17——47年之间的地产大咖漫谈于房地产的多年情缘,感慨万千。时光变迁,房地产带给了他们怎样的时代记忆与人生感悟?让我们来听一听。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