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起湖北省定贫困县也能享受用地红利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5-22 10:22:00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岩、通讯员李荆荆、洪艳华)为全力助推全省脱贫攻坚,昨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我省将在划拨11.1万亩省级补充耕地指标基础上,最迟6月底前在丹江口市、郧阳区等38个重点贫困县(市、区),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范围有偿交易。

将增减挂钩和扶贫开发政策联结起来,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创新。去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的通知》,提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上月,国土资源部就增减挂钩再出新政,印发《关于进一步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明确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且需提高流转指标的收益。具体到我省,交易范围将从之前的29个重点贫困县(市、区)扩大到38个。

链接:

 

“用地扶贫”新政带来些什么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李荆荆 洪艳华

“今年6月底前,务必启动重点贫困县和生态移民搬迁县增减挂钩指标省域范围有偿交易。”昨日,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猛表示,我省相关此项的暂行办法已初步制定,将尽快落实增减挂钩新政,全力助推湖北脱贫攻坚。

9个省定贫困县也纳入范围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是增减挂钩最大的特点和魅力所在。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处长余军透露,2006年,我省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但制度设计之初,不许跨县域调剂使用。“经常出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增减挂钩试点节余指标‘不够用’,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增减挂钩试点节余指标‘用不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安录说,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重视,去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的通知》,为增减挂钩试点节余指标突破县域流转,打开突破口。“这次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印发《关于进一步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又撕开一条政策口子,相当于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做’。”张安录说,根据新政,省定贫困县也纳入其中。这样,我省通城、通山等9个省定贫困县也纳入政策享受范围。

土地增值收益可增两三成

增减挂钩和扶贫开发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政策效应?张安录说,在缓解“先富”地区建设用地不足的同时,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钱从哪来”的问题。

目前,从全国各地的实践看,实施增减挂钩,既可为搬迁农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又能为搬迁农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一项含金量十足的重要扶贫措施。“这项新政,有望通过省内流转的制度设计,为省定贫困县的扶贫工作提供更大的收益空间。”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评价。据一些地方测算,节余用地指标调整为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土地增值收益可增加约两到三成。

在精准落地上求实效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增减挂钩,不是简单的送政策、送“红包”,更不是一厢情愿的拆旧建新“拉郎配”,而是要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农民土地合法权益,让群众真正受益。

据介绍,我省将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主动发挥增减挂钩政策作用,力争2019年年底以前实现贫困地区搬迁农户全部纳入增减挂钩范围。

据透露,省财政厅与省国土资源厅已联合印发了《关于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增减挂钩节余指标通过省级交易平台以协商或挂牌竞价方式交易,实行交易资金统一进场结算制度。

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已对38个贫困县增减挂钩潜力、指标价格、交易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摸底,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将力求精准落地见实效。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下月起湖北省定贫困县也能享受用地红利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5-22 10:22:00
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已对38个贫困县增减挂钩潜力、指标价格、交易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摸底,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将力求精准落地见实效。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