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明确学区制建设重点任务 将组建4种形式学区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2-06 09:27:00

成都自启动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区(市)县结合本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学区制办学,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成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深入推进学区制建设工作。2月4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市学区制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成都明确学区制建设重点任务 将组建4种形式学区

据悉,《意见》发布旨在通过推进学区制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激发学区内成员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区内学校特色发展;帮扶学区内相对薄弱学校发展,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建立系统良性的学区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区域层面系统筹划、资源融合、均衡持续的教育管理新格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区域经验。

成都明确学区制建设重点任务 将组建4种形式学区

《意见》还专门提出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明确建设学区制重点任务,要求学区内应凝练和保持各个学校的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区(市)县内应打造学区教育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制度文化。

学区形式有哪些?

《意见》要求,全市各区(市)县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经风险评估后,组建不同形式的学区,开展学区制建设。其中,有以下4种学区形式:

相同学段学区。这种学区将按相对就近的原则,把几个相同学段的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缩小相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实现相邻学校协同发展,实现学区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其一般可分为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

教育主题学区。此种学区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来确立学区主题,并紧密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直对入学学区。结合区域内小学、初中布局,将小升初对应“单校划片”的小学和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学区单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其他形式学区。也即是说,除了以上学区形式,鼓励各区(市)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学区划分形式,创造性开展学区制建设工作。

学区制怎么建?

那么学区怎么建设?又有何重点任务呢?按照《意见》将从优化学区管理,共享教育资源,深化教师流动,统筹教研培训,推进规范入学等五个重点入手。

《意见》提出,各区(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区内部组织管理框架,明确学区管理委员会与各学校校长之间的职责权利关系;构建学区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学区建设评价机制、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学区督学责任制度、学生评价机制等。并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引领、示范作用,在学区内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成员学校在借鉴优质学校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因校制宜,整体提升学区内成员学校的管理水平。

统筹学区内的教育设施设备、场地,实现学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软硬件设施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学区内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学区内文化、体育、企事业单位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加强学区内薄弱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办学条件提升,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整体均衡。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促进学区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通,实现学区内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同时,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鼓励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师跨校竞聘工作,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学区内交流,鼓励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在学区内走教。并充分发挥学区内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依托优秀教师教研团队、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跨校教研、订单式培训、小专题研究等研培活动,优化教研培训方式,提升教研培训效果。

此外,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区分布,结合学区内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入学工作。逐步建立学区内纵向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化解择校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来源: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成都明确学区制建设重点任务 将组建4种形式学区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2-06 09:27:00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发布旨在通过推进学区制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激发学区内成员学校办学活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