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现领:何谓存量时代?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7-01-16 20:36:00

从国际经验观察,当一个国家的住房自有率超过65%、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户均住房套数大于1,由增量开发主导的新房市场趋于稳定和成熟,基于二手房流通和房屋资产管理的存量时代将逐步来临。2016年中国二手房交易额超过6万亿,占住房交易总额的比例达到41%,从这个关键指标看,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向存量市场转换的过渡期。2016年北京、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额占比已高达74%、72%,这个比例已经达到成熟国家、成熟市场的水平。

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的显着变化不是“黄金时代”向“白银时代”的转换,而是“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换,这是主赛道的切换,是一种更根本、更深刻地改变。

相关链接: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二:存量房时代来临的四个判断维度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三:提高房屋百人流通率有助于抑制房价上涨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四: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应有的四大着眼点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五:中介公司离互联网还有多远?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六:发展租赁市场的五条政策建议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七:发展专业化租赁机构的必要性

杨现领存量房市场系列观察之八:“3+6”城市群将成未来房地产潜力市场

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存量时代?有什么核心含义?

一、存量房市场的含义

如果说增量时代,开发商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让超过1亿的城市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产权,那么存量时代的最大命题则是让些房屋资产得到更好的配置和管理,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围绕这个内涵,存量时代至少有三层含义:

第一,流通层面,让房屋所有权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最短的交易周期实现高效的流通。原则上,每一次流通对交易双方都意味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改进”,也是对房屋资产的价值重估和充分利用,这就是“交易的魅力”,在不耗费什么增量资源的情况下,让每一个交易方都实现边际改进。2016年中国二手房交易量约计500万套,存量住宅套数超过2亿套,大致框算的流通率为2%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流通率历史均值为4.5%,峰值超过6%;美国二手房交易额占比曾达到93%,中国目前只有41%。这说明中国存量住宅的“流通性”仍然不够。

第二,管理层面,让房屋资产得到更好的打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让资产得到最优化的使用,本质是实现房屋使用权的价值最大化。在这个层面,通常会滋生四大市场:

1)租赁市场:主要的参与者是中介,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信息匹配;

2)房屋托管市场:主要的参与者是各类服务机构,提供的租前、租中和租后的相关及衍生服务。

3)物业管理市场:对住宅、写字楼等存量房屋进行的管理和维护等。

4)公寓市场:主要的参与者是提供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构,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公寓运营机构,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公寓类Reits。

如果我们仅仅从租金水平来估算资产使用市场的效率,可以发现:2016中国存量住宅资产的价值约计180万亿,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一线城市的价值合计超过80万亿。进一步对比,2016年中国住宅租赁市场的租金规模约1.1万亿,三个一线城市约3000亿。简单计算可知,中国存量资产的使用率只有0.6%,一线城市更低,只有不足0.4%。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数字分别为1.6%、0.9%。

第三,金融层面,让资产与现金流、资产与收益之间建立更多的连接方式,本质是实现资产的金融化,核心在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增量主导的时代,房地产金融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金融杠杆让人们实现对所有权的获取;在存量主导的时代,房地产金融的核心功能在于实现房屋资产的变现和投资,主要表现为房屋再融资和房地产Reits,前者提供变现渠道,在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发生转移的条件下,让资产实现更多的变现方式;后者提供投资渠道,无须直接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也能让投资者获取资产收益。

因此,从相对狭义的角度讲,存量房市场的核心含义就在于三点:交易、管理、金融,交易是为了达成所有权的流通和转移,管理是为了实现资产的价值创造,金融是为了完成资产的价值兑现。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杨现领:何谓存量时代?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7-01-16 20:36:00
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的显着变化不是“黄金时代”向“白银时代”的转换,而是“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换,这是主赛道的切换,是一种更根本、更深刻地改变。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