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五环图不应被过度放大划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12-09 08:44:00

近期,一张南京版的“五环图”在朋友圈及各大网站刷屏。在这张图上,南京被5条颜色各异的环线分成了类似北京五环的格局:其中一环是由城西干道、模范马路隧道等构成的“井”字形快速内环,二环是由绕城公路、长江二桥、长江五桥、江北大道构成的快速环线等等。

这张南京版“五环图”,立即被很多南京开发商当作热炒的对象,不少位置相对偏远的楼盘近期都对外宣传,自己属于南京的2环或3环内。但同时也引发不少质疑:这张图是哪个部门划定的?划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炒作

“南京五环图”出炉,遭房地产行业热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张五环图,将成为南京未来的财富分布地图。”面对刷爆朋友圈的南京版五环图,有开发商直接给出了这样的解读。

在另一家南京房地产公众微信号上,依据这张地图,该公众号甚至制作出了“5环房价梯度”:其中一环指城中心,配套相对纯熟,房价在3.5万~5万元/㎡,二环包括鼓楼滨江、燕子矶、河西中部等最热点区域,房价在2万~4.5万元/㎡。三环包括南站板块、河西南、麒麟等板块,相对来说性价比较高……

记者致电江北某家楼盘售楼处,置业顾问在被问到楼盘区位时,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属于南京的二环”,而实际上,该楼盘距离新街口的车程已经超过了20km。即便过江之后,至少还要再开车行驶近20分钟。

在一家房地产论坛上,不少市民对这个五环图提出了很多质疑,“为何2环被划定的那么大,连浦口都被划进去了?为什么六合被划在3环内,而仙林湖却被划到5环,这两个区域房价差距还是很大的”。

调查

市交通运输局:

未听过五环提法,与目前交通规划基本不符

那么这张刷爆朋友圈的“南京五环图”,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否与南京房地产建设配套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呢?据记者查阅,最早报道该说法的一家媒体,引述的观点来自南京市交通运输局:“11月29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根据规划,环绕南京城将形成5大环线,环线沟通各条放射形对外交通通道,形成大南京的五环交通网,一环由城西干道、应天高架……”

记者首先联系了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处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拿出的“南京五环图”竟然表示毫不知情,并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这肯定不是交通运输局提出的规划,且与目前南京的交通规划基本不符合。

面对这一回复,记者又咨询了南京市规划局,规划局宣传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南京五环图”应该是由交通、规划方面提出的说法,但南京在近几年城市建设规划上,还未有过“5环”的概念,他本人对此也不毫不知情。

解释

南京市发改委:

五环图只是远期交通规划,不应被过度放大

那么这张南京版五环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记者接连咨询了多个部门,终于在南京市发改委处得到了确定的答案。

南京市发改委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南京环线发展的概念,肯定是城市长期发展的趋势,而且是由交通路网建设所衍生出的概念,但绝对不是5年、10年短期内能实现的,不应被过度放大解读。

“市民在理解时,还是应当以官方媒体信息渠道为准,而某些开发企业在宣传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存在过度解读的行为,将五环规划概念无形中放大,买房人还是应当谨慎对待。”

南京市发改委基础产业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五环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空间交通上的规划,是由南京市发改委与交通部门提出的远期规划,但与现阶段城市配套建设、房地产行业发展、房价变动关联度并不大。

“交通空间的发展规划,并不能作为房地产投资、置业的依据。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与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市民想要了解南京未来几年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可以查阅南京十三五规划和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通过这些官方渠道进行了解。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市发改委:五环图不应被过度放大划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12-09 08:44:00
这张南京版“五环图”,立即被很多南京开发商当作热炒的对象,不少位置相对偏远的楼盘近期都对外宣传,自己属于南京的2环或3环内。但同时也引发不少质疑:这张图是哪个部门划定的?划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