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可以少交个税了:减免个税不是传说 又省下一笔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11-10 09:35:00

房地产像磁场一样吸附着资本不断流入,成为全社会资金投资与避险的不二之选,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成为银行的首选,房地产,再度成为这个夏天最火热的名词。

这不,一个让广大房奴内心“燃”起来的消息来了,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正积极推进中,房贷利息抵扣个税即将到来,又能省下一大笔了,贷款买房少交个税,也比放水要合理、有效得多,个人购房享受个税抵扣政策,让真正需要房子的个人买得起房子。

工薪族一算,辛辛苦苦增加的那点工资,全都用来扣税了,而有很多灰色收入的富人,却有不少避税的法门,所以这次的个税改革就明确了,要综合征收,分类抵扣。

对于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的自住消费,应给予税收优惠,首套购房者应享受个税抵扣政策,抵扣采用“先征后退”的办法。

买房子还要出“个税”,这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特别是买二手房的,个税即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个税具体出多少呢?分几种情况:

(1)住宅:全额的1%或者差额的20%;

(2)非住宅:公证价÷1.05×1%;

(3)房东唯一住宅且契税发票满五年:免个税

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免除个税,那就是房东名下只有唯一一套房子而且已经满五年时,其他情况一律需要上个税。

房屋买卖时个税应当由卖方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把个税转嫁到了买方名下,很多人对此愤愤不平。

买房个人所得税买方出还是卖方出?原则来说个税卖家出,但现在一般来说都是买家出,营业税、个税是卖方承担的、买方承担契税,但一般具体操作的话会比较灵活,现在很多房子都是买方承担的。

个税由买方出,其实是没有依据的,只是房东卖房时喜欢要一个净价,也就是拿到手的价格,所以让买方出个税,此外一概不管。

考虑个税改革的背景,传闻在短期内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把“房贷利息抵扣个税”仅仅视作刺激楼市的政策,可能是过于狭隘了。

首套房利率优惠好还是减免个税好呢?与商业银行对个人首套住房利率打折相比,个人所得税减免还是更加可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它打补丁,让这个制度更加公平和可行。

当然,在很多人买不起房的情况下,这项政策确实很容易被视为“劫贫济富”,即便工资能达到交个税水平的,也往往买不起房,同样也享受不到好处,千万不要这么想。

这种减免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视为是对富人的减税,因为高收入者从这些税收激励中获得的收益远多于低收入户,不过在金投网小编看来,还是可以控制的。

主要目的是“减负”,资本所得的税负轻于劳动所得,而且这些真正的高收入人士,很多其他渠道的收入都没有被扣税。

个人所得税减免的总量限制是一个选项,就像美国对总价不超过100万美元的首套或者第二套住房的贷款利息进行减免,中国当然不可能是100万美元,但100万人民币是不是可行?

但问题来了,zhengfu愿意为提供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所得税减免吗?其实这是可行的,只是看要不要实行了。

个人的很多消费,可以拿来抵扣个税,比如,你参加了一个培训课程,自我提升,学费可以抵扣;赡养老人、供孩子上学,花销可以抵扣。

更吸引人的一点是,买房后每月要还的房贷利息,也可以提前抵扣掉,剩下的收入,再收税,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优惠,真正能够促进消费的大招。

已经买房的和未来将要买房的人群60-90后都是受益群体啊,最先放开的可能是首套房,个人只有一套住房的房贷利息将用来抵扣个税。

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个税抵扣”,要义无反顾地推进所得税制和地产税制改革,可能真的快来了!(来源:金投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买房可以少交个税了:减免个税不是传说 又省下一笔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11-10 09:35:00
一个让广大房奴内心“燃”起来的消息来了,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正积极推进中,房贷利息抵扣个税即将到来,又能省下一大笔了,贷款买房少交个税,也比放水要合理、有效得多,个人购房享受个税抵扣政策,让真正需要房子的个人买得起房子。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