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地产中国讯 当环境污染和居住舒适同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筑行业开始试图找到一种建筑形式,它既节约能源,又保证室内居住体验,真正达到人、建筑、自然和谐相处。近些年,一种源自德国的建筑落地中国,真正做到了全年低能耗,并且保持相对恒定的室内温湿度。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被动式建筑”。
2016年10月27日,在由中国被动式建筑联盟主办,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全联房地产商会、中城联盟、朗绿科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被动式建筑发展高峰论坛现场,中国被动式建筑联盟轮值主席、朗诗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谢远建代表联盟结合他在朗诗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了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如何有效推动被动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他的想法。
对于被动式建筑在我国的推行情况,谢远建指出,近几年被动式建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被动式建筑项目已经超过60个,建筑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而且各地还在陆续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就在今年10月初,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三年内建设不少于3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并有从600-1000元/m2的资金奖励。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诸如,大规模的被动式建筑项目比较少,试点的项目较多,共建项目较多,住宅项目较少。而严寒地区有一定的基础,主要解决冬季采暖问题,夏热冬冷地区尚处于探索和实践过程,南方还处于在探索过程。”谢远建如是说。
对于被动式建筑的发展,谢远建认为,在政策层面,应该适当引导行业发展,将制度落实到消费者,尽量避免对行业进行直接的资金补贴。在行业层面,调整阻碍行业发展的政策,如容积率计算、供暖配给等。
“我们在天津有个项目,如果想达到被动房的标准,外保温层势必要做到很厚,但是天津这方面的政策是,外保温层是需要计入容积率的,如果按照标准建造外保温层,消费者的建筑面积就会相应减少,消费者是不会买单的,这个政策是不支持被动房的发展的。”谢远建透露。
此外,谢远建还指出,在技术研究层面,研究要经济合理,打造适应不同气候地区的被动式建筑的指标体系、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在行业发展层面,要专注细节,严控质量,推动建筑节能材料与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的升级。质量是基石,要想办法夯实质量,现在的建筑工多是农民工,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我们的建筑产业一定要从农民工产业转向工人产业。
最后,谢远建表示,我国的被动式建筑处于嫩芽阶段,如果不呵护,不认真对待,不对消费者负责,前景就不会光明,行业自律,把产品放在心上。
延伸阅读:
什么是被动房和被动式建筑?
被动房是指不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只需要DIN (德国标准化协会)规定的新风量就可以满足热舒适度的要求,基本不需要额外加装采暖、制冷设备。被动房是一个标准体系,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和能耗指标要求。
被动式建筑是指根据被动房的理念,在兼顾居住环境和能效的前提下,采用被动式技术手段,(比如良好的保温、遮阳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尽量少消耗能源的一种可持续性建筑。因此被动式建筑并不是一种能耗标准,而是一种兼顾效能和最佳舒适度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