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众生相:抬估值 走私单 巧炒房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9-27 08:41:00

灰色地带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位于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家家顺”门店。记者自称目前手头只有30万元现金,希望能买到一套首付需50万的房子。一位中介向记者介绍,资金差20万元确有难处,只能通过抵押一套房产,从银行贷消费贷款。他透露,“手续可以很快搞定”。

这是目前解决首付问题相对合法的方式。链家地产中介李静告诉记者,如果差额在三五万元,可以通过抬高估值的手段,降低首付比例。他透露,“可以做高一套房子的估值,因为贷款额度是根据估值来的,所以估值越高,能贷款的比例就越高,首付也就越少。”但他同时也介绍,估值与交易价格不可能上浮太多,所以如果资金缺口太大,还是推荐买便宜些的房子。

搜房网编辑吴帅(化名)告诉记者,二手房市场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客户可与卖方业主商量,只要业主把合同中的价格写高一些,首付价格相应就可以降低。

上述家家顺销售还向记者介绍,中介机构都会认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可以提供高息贷款供首付暂时不足的购房者填补资金缺口,“利息大约是一分,期限是三年”。另一种渠道是,开发商为购房者垫付资金购房,利息与民间借贷相差无几。

时代周报记者向潘晓东询问,如果没有广州户口,又未交满三年社保,在广州如何购房。他向记者介绍,只要在广州交社保,“社保记录不是问题”。而购房需要的收入证明,有些中介甚至可以出具假的证明。

至于应对限购需要的“假离婚”,广州一名中介告诉记者,以前民政局旁有许多办假离婚证的作坊,广州现在“查得严,不让用”。但他提供了一条不用真离婚的“途径”:到外省办离婚手续,拿回来用。

技多不压身

中介行业打滚了七年的潘晓东其实是一名85后。

2014年,他将旧房卖掉,以5万元/平的价格置业深圳前海,今年该楼盘均价已超过10万元,他在惠州也有数套房产。他笑着说:“这几年,房地产中介的日子确实比较好过”。

对潘晓东这样的资深中介来说,中介费并非收入的大头,“公司收一成中介费,我们在其中再提取20%,其实并不多”。他透露,一些“小的中介公司”可能会走“私单”,即卖方与中介个人私自协商抬高价格,他向记者举例,“比如一套房子业主想卖700万,中介挂出去的价格是730万,这多出来的30万由业主和中介个人分成,业主还会为中介卖房卖得贵,给中介一些酬劳。”他表示,这种欺骗购房者的模式并不可持续,如果购房者知情,中介的声誉会荡然无存。大的中介公司大多已经摒弃此种方式。

收入的大头来自于炒房,优势则在于内部信息、内部价格和内部渠道。潘晓光今年花3万元向银行借了30万元先息后本的贷款,结合手头资金交了三套新房的首付,并很快卖出一套。“卖一套,30万就赚回来了。”对资深中介来说,即使还没到交易许可期限,房屋也可以走内部渠道,很快交易掉。

中介是多面手,最精通房地产市场,其他包括沟通技巧、心理学、金融、政策,都要涉猎。”他表示,这些技能都是在与业主、客户打交道中慢慢领悟到的,并没有经过特别的培训。

中介机构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吴帅透露,在搜房网内部有一个金融集团,专门与银行对接赎房、契税、期税等业务。他告诉记者,目前搜房网正在给各部门人员分配销售业务—包括媒体部门,但金融集团则较为特殊,“他们不卖房,而且学历比普通中介高,都是本科、研究生财经专业毕业的”。

潘晓光也表现出对政策规划的熟稔和专业。“以后这里就会是深圳的战场”,他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地铁13号线会经过这里,修到惠州南站,这部分是深圳政府掏钱,不是惠州掏钱。你想想,政府投资2000亿元建龙华,龙华现在是什么样?投资4000亿元建前海自贸区,前海现在什么样?而深圳政府在坪山要投资5600亿元,坪山以后一定会很厉害。”

潘晓光还劝说记者购买大户型,当记者表示大户型不利于投资时,他说:“现在二孩政策放开了,你投资买大户型肯定没错。”

驱车驶离惠阳的路上,数以百计的中介在烈日下挂上写有楼盘名字和价格的横幅,向每辆经过的车辆挥舞手中的传单。车轮卷起尘土,无数穿着白衬衫、黑西裤和擦得锃亮却已蒙尘的黑皮鞋的人们,仍在路边费力吆喝着。

与这些初出茅庐的中介不同,潘晓光满意地离去,包里装着他劝说时代周报记者签下的大户型买卖合同。

来源: 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产中介众生相:抬估值 走私单 巧炒房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9-27 08:41:00
面对房地产中介满脸的堆笑,时代周报记者咬了咬牙,签下了一纸买房合同。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