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分区域设房价红线严控楼王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18 09:15:00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昨天举行,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做了关于2016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报告。缪瑞林在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南京将分区域设房价红线,严控区域楼王,此外,南京还将加快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出台《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半年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40元

上半年,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6亿元,可比价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亿元,同比增长20.5%,税收占比达8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7亿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0亿元,同比增长5.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40元,同比增长8.7%,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50元/月;新开工建设保障房296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168万平方米。

年初,南京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狠抓首批36条河道整治推进;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2项重点任务和125项重点工程;1—7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33天,达标率为62.7%,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6.8%;上半年,特色小镇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4亿元;6月份,南京被授予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此外,上半年,房地产去库存与控房价、控地价措施统筹推进。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明确南京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江北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实施免费通行,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户;三大枢纽经济区、河西新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麒麟科创园建设加快推进;地铁建设5线并进;纬七路东进二期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全力推进;长江五桥建设、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顺利获批;南京交通拥堵指数排名从2014年初全国第6位下降至第30位。

严控房价三条措施,南京将分区域设房价红线

缪瑞林在报告中指出,南京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下一步,南京市将立足南京房地产市场实际,针对局部区域过热的问题,严格落实严控房价地价、突出联动监管、科学引导预期等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他在报告具体提出了三条举措:

一是严控房价地价。严格落实房价管控标准,分区域设置价格管控线,严控区域楼王;对开发企业申请开发项目上市时,严格按照价格区间分类指导,控制房价上涨幅度。执行土地出让最高限价措施,优化土地供应出让方式,加强全市土地供后监管,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对暂未开发的土地,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开发建设。

二是突出联动监管。安排建设、物价、房产等相关部门,对全市商品房项目开展从开发建设、价格申报到上市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对出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联合查处和治理力度。规范销售行为,对未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的项目,不得以任何名义向购房人收取任何费用,严格落实购房实名制,坚决杜绝炒房卖号现象。

三是科学引导预期,进一步加强市场联动监测预警,准确把握全市房地产走势。及时公布土地和房源供给计划、数量、供应节奏等相关信息,督促开发企业理性参与市场活动,稳定市场发展预期;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建立科学合理的梯度住房消费观念,加快形成购租并举的住房消费体系。同时,密切关注市场热点问题,对媒体的不实报道及时澄清,坚决防止由于误读产生的市场恐慌情绪。

到“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

此外,今年年底前,市政府将出台《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缪瑞林指出,在养老方面,南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到“十三五”末,社会力量和公建民营养老床位数占床位总数比例达8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

厘清发展思路。全面加快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家庭尽责、互助共济”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

创新居家养老。建立以社会力量为体、专业化团队为支撑、家庭照护为补充、居家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社区老年人助餐点552个,每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达到50个。

优化机构养老。进一步优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功能,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制度,稳步提升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到“十三五”末,社会力量和公建民营养老床位数占床位总数比例达8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

深化医养融合。根据不同需求深化医养融合,加强医养融合的布局、规划,系统化推进。推动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养老和医疗体系的相互衔接,到“十三五”末,全市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比例达80%。

壮大养老产业。加强养老服务产业规划引导,制定促进民间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政策举措,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记者 黄欢

相关新闻

8月份河西房价单价近4万元

仙林涨得最快,环比上涨13.2%

南京目前的房价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明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就要出炉,南京7月房价涨幅权威数据也将揭晓。在那之前发布的百城房价排行榜中,南京的房价环比涨幅2.39%,排名从6月的首位跌落到第18位,涨幅连续第3个月收窄。但与此同时房价绝对水平还是不低,在均价的排名上,南京18290元/㎡的均价水平依然排在深圳、上海、北京、厦门之后位居全国前五位,同比去年7月上涨30.43%,在百城中排第四位。

从8月南京主城八大板块最新房价地图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三的是河西39176元/㎡,城中39100元/㎡和仙林29050元/㎡,其中仙林板块8月的新房均价为29050元/㎡,较上月环比上涨了13.2%,远远超过了其他板块排在第一位,涨幅第二位的江北,环比7月份涨幅只有4.8%,由于限价令执行,江宁、城北、城南、城东的环比涨幅都低于1%。

江北板块本月均价为22801元/㎡,较上月上涨了4.8%。主要是由于雨山路板块纯新盘融创臻园首次开盘,均价近24000元/平方米,加上纬七路隧道口的中建国熙台月初首开,价格卖到30000元/㎡。最热闹的江宁板块,百家湖的龙湖春江郦城刚刚加推了568套房源,均价29500元/㎡,九龙湖保利中央公园在售均价27500元/㎡,江宁天禄大道刚需热盘翠屏城推出新品,价格也达到11500元/㎡。

记者 刘娟

新闻链接

南京二手房

上周量价齐升

从7月初限贷风声传出开始,南京二手房的成交量就出现了下滑态势,7月南京二手房共成交11633套,环比降幅12.11%,8月1日-8月7日那一周,成交量又环比下跌5.13%。但是上周,南京二手房成交3072套,成交量环比前一周的2869套上涨了203套,涨幅为7.08%;上周全市二手房挂牌均价为22049元/㎡,比前一周的22017元/㎡上涨了32元/㎡。二手房市场在限贷政策靴子落地的时候终于有所恢复,链家地产和我爱我家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限贷政策落地之后,买卖双方都觉得新政变化在承受范围内,在观望的购房人终于决定出手,一些热门楼盘比较难买到,也促使部分买房人将目光锁定在了二手房市场。

记者在365二手房网站看到,6月27日-7月3日那一周,南京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前一周大降了39.63%,结束了从年后一直火爆的二手房交易行情,随后7月11日-7月17日那一周,南京二手房成交2591套,成交量环比前一周的2808套下降了217套,降幅为7.73%;不过挂牌均价为21810元/㎡,房价比前一周的21651元/㎡上涨了159元/㎡;江宁区成交量居首,鼓楼区全市第二。7月18日-7月24日那一周,南京二手房成交3159套,成交量环比前一周的2591套上涨了21.92%,不过均价首度下跌,比前一周的21810元/㎡下降了7元/㎡,挂牌量也环比下降了374套,降幅10.85%。8月1日-8月7日那一周,南京二手房成交2869套,成交量环比前一周的3024套下降了155套,降幅5.13%;全市二手房挂牌均价为22017元/㎡,比前一周的21901元/㎡上涨了116元/㎡,但是二手房挂牌量继续下降了103套。

从各区来看,鼓楼区以514套的成交量居首,江宁区成交425套居第二位,秦淮区成交422套居第三位。365二手房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南京二手房挂牌均价为22049元/㎡,房价比前一周的22017元/㎡上涨了32元/㎡。从区域挂牌均价来看,建邺区以32768元/㎡的均价位列全市第一,鼓楼区以27717元/㎡的均价位列全市第二,而玄武区以26105元/㎡的均价位列全市第三。上周南京二手房挂牌量为2923套,比前一周的3023套下降了100套,降幅为3.30%,全市各区域挂牌量方面,江宁区挂牌622套列全市第一,鼓楼区挂牌458套位列全市第二,浦口区挂牌412套位列全市第三。

记者 刘娟(南京晨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南京分区域设房价红线严控楼王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18 09:15: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